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90+2520字。

  【高一语文学习】         3课时                      时间:10月8—10日
  【课    题】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理解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2、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解关键词句含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教师板书课题)。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作者)。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
  ……
  【高一语文学习】       3课时                  时间:10月8—10日
  【课    题】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3、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一、导入新课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伤二百余人,这次事件被称“三.一八”惨案。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并了解鲁迅 
  1、走近作家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了解刘和珍。
  刘和珍(1904一1926)女,原籍安徽合肥,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病痛,带队出发开始示威游行。在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卫队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和珍烈士牺牲时年仅22岁。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噩耗(    )羽翼(    ) 屠戮(   )浸渍(    )菲薄(      )
  2、释词: 
  ⑴寥落    深味    广有羽翼    长歌当哭    微薄    桀骜
  五、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