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00字。
《长亭送别》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
俞建望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了解此杂剧的内容,把握女主人公莺莺细腻、微妙的心理,分析其形象的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元杂剧的能力,了解元杂剧的体例特点以及艺术成就,体味剧作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真爱的基础,体会伟大的爱情。
教学重点:了解此杂剧的内容,把握女主人公莺莺细腻、微妙的心理,分析其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元杂剧的能力,了解元杂剧的体例特点以及艺术成就,体味剧作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戏剧的能力,教师放手,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并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剧本的习惯,懂得元杂剧的灿烂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二、作者介绍
《西厢记》的作者,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家王实甫。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明初永乐年间的贾仲明,曾为钟嗣成《录鬼簿》中80余名元曲作家补写吊曲。吊王实甫之《凌波仙》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飕飕,排剑戟。醉红乡,雄赳赳,施智谋。作辞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据此可知,王实甫文采风流,才华四溢,与勾栏歌妓有密切交往,深为“士林”钦敬;其代表作《西厢记》在当时就被公认是出类拔萃、首屈一指的作品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三、作品演变:
《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
四、相关情节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