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010+6860字。
模块综合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解析】 “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意思是说它是属于美学研究范围的,只是不被看作重要的问题。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解析】 C项强加因果倒置,“前理解”是因,“不是被动的”是果。
【答案】 C
【知识拓展】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有以下常见错误选项:①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②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③张冠李戴。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④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考生可以结合近两年的考题,自己做一些总结,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解析】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的说法太绝对,原文还有一个限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另外“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的说法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
……
语言表达专项训练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讲台上,宣讲团成员________,旁征博引,台下的干部群众仔细倾听,并不时做着笔记,会场响起阵阵掌声,热烈而庄严。
(2)据说日本的潜艇技术是世界第一,连美国都________。二战时期日本的海军实力是世界第一的,输给美国只是输在了工业制造力。
(3)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在评论有关美国政府监视该公司数据中心的报道时称,如果情况属实,这种行为是________的且违法的。
A.振振有词 望其项背 骇人听闻
B.娓娓而谈 望尘莫及 骇人听闻
C.振振有词 望尘莫及 耸人听闻
D.娓娓而谈 望其项背 耸人听闻
【解析】 (1)娓娓而谈:很动听地不知疲倦地连续说话。多用于褒义。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多用于贬义。根据感情色彩判断,选“娓娓而谈”。(2)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从句意来看,应该选“望尘莫及”。(3)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侧重夸大或捏造事实。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结合语境,应使用“骇人听闻”。
【答案】 B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是一张________的脸,泛黄的皮肤上洒下夕阳的余晖。他见证过民国政府的统治,也见证过人民政权的诞生;见证过文革的疯狂,也见证过改革的艰难。
(2)副职要勇于对正职开展批评,批评那种不谈问题实质而谈表象的情况,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隔靴搔痒的批评,会让庸俗当道,________,致使不正风气蔓延成祸。
(3)体育老师听说我没有上体育课去看足球比赛,便________地说:“中国足球太需要人才了,希望你从基础做起,争取为中国足球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A.饱经沧桑 养痈遗患 因势利导
B.饱经风霜 养虎遗患 因势利导
C.饱经沧桑 养虎遗患 顺水推舟
D.饱经风霜 养痈遗患 顺水推舟
【解析】 饱经沧桑和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后者侧重于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养痈遗患和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不仅可用于人,还可用于事,不仅可用于他人,还可用于自己;而后者仅用于他人。因势利导和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但前者含有引向正常发展道路的意思,后者含有见机行事以应付事态发展的意思。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周总理时常冒着极大的危险跑来跑去,把自己的生命安危________,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2)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是某些学校仍以分数为指挥棒,将心理学课程________。
(3)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很多专家和媒体一再提醒考生要慎重对待志愿表中的“服从专业调剂”,但仍然有很多考生对此________。
A.束之高阁 置之度外 置若罔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