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第3单元
第10课    项链.doc
表达交流3   一起来编故事.doc
第10课 项 链.ppt
第11   课微型小说两篇.doc
第11课 微型小说两篇.ppt
第12课   荷花淀.doc
第12课 荷花淀.ppt
第13课   春之声.doc
第13课 春之声.ppt
第9课    祝福.doc
第9课 祝 福.ppt

  第9课 祝 福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子君、孔乙己等。
  2.相关知识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现在的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的线索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也是文章的脉络,有明线、暗线,主线、副线之分。
  1.注音
  (1)瓦楞(léng)  陈抟(tuán)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俨然(yǎn)  忌讳(huì)
  尘芥(jiè)  两颊(jiá)  窥探(kuī)
  形骸(hái)  谬种(miù)  按捺(nà)
  草窠(kē)  桌帏(wéi)  宽恕(shù)
  荸荠(bí)  蹙缩(cù)  窈陷(yǎo)
  歆享(xīn)  牲醴(lǐ)  镯子(zhuó)
  蹒跚(pán)  渣滓(zǐ)  瞥见(piē)
  器皿(mǐn)  收敛(liǎn)  诡秘(guǐ)
  怔怔(zhèng)
  (2)监生(jiàn)监牢(jiān)    朱拓(tà)开拓(tuò)
  间隔(jiàn)间距(jiān)  模样(mú)模特(mó)
  2.写对字形
  (1)踌chú(躇)踟chú(蹰)踯zhú(躅)  (2)惊huáng(惶)彷huáng(徨)堂huáng(皇)
  (3)安fèn(分)股fèn(份)  (4)寒xuān(暄)xuān(喧)闹xuàn(渲)染
  (5)pán(蹒)跚欺mán(瞒)愤mèn(懑)  (6)kē(窠)臼cháo(巢)穴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穴”是个象形字。金文的形体,很像有窗口的室或岩洞。“穴”的本义是土室、岩洞、窑。后来引申为墓穴或动物的巢穴。如《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第11课 微型小说两篇
  1.走近作者
  刘心武,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1979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其成名作,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德国作家,著作有微型小说《差别》。
  2.相关知识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一滴泉小说、超短篇小说或百字小说等。它立意新颖,风格清新,结构严密。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篇幅微小,一般不超过1500个字。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
  1.注音
  (1)诡异(ɡuǐ)       霏霏细雨(fēifēi)
  倏地(shū)    摩挲(suō)
  迷惘(wǎnɡ)  阻挠(náo)
  耽搁(dānɡe)  芭蕾舞(lěi)
  (2)便大腹便便(piánpián)便饭(biàn)  臂臂力(bì)胳臂(bei)
  2.写对字形
  (1)ǎi(蔼)然暮ǎi(霭)  (2)宣xiè(泄)倾xiè(泻)
  (3)fù(副)手fú(幅)员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雨”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上部一条横线表示高空云层,下垂的六条短线表示下落的雨水。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似。小篆在甲骨文和金文之上加多一条横线,很可能表
  ……
  第13课 春之声
  1.走近作者
  王蒙,河北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2.相关知识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重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的表现及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现代小说中被广泛采用。
  1.注音
  (1)涟漪(liányī)     风尘仆仆(púpú)
  高亢(kànɡ)  咀嚼(jué)
  铁砧(zhēn)  熙熙攘攘(xīxī)
  晕眩(xuàn)  怏怏(yànɡyànɡ)
  偌大(ruò)  瞑目(mínɡ)
  忏悔(chàn)  喧嚣(xuānxiāo)
  筵席(yán)  贫瘠(jí)
  瓦瓴(línɡ)  揿动(qìn)
  无恙(yànɡ)  哞(mōu)
  醪糟(láo)  扒窃(pá)
  地痞(pǐ)
  (2)缝缝隙(fènɡ)缝补(fénɡ)  搁耽搁(ɡe)搁不住(ɡé)
  2.写对字形
  (1)寒xuān(暄)xuān(喧)嚣  (2)针jiǔ(灸)脍zhì(炙)人口
  (3)和xù(煦)xīxī(熙熙)攘攘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肉”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一块肉形,中有纹理。小篆的形体,肉中的纹理更明显。“肉”的本义是动物的肌肉,可引申为蔬菜瓜果等去皮去核后中间可食的部分,如“枣肉”“龙眼肉”。
  “肉”是个部首字。“肉”作偏旁时,只有少数写作“肉”,绝大多数写作“月”,与“月亮”的“月”混同了,但在字义上还是能够识别的。凡与月亮或明月有关的字,同“月”;凡与肉或人体有关的字,同“肉(月)”。如“脍”“炙”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