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766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1月号第7辑
  整理 fcs2002
  1. 其实,人人皆可成乐善好施的“牧师”
  2. “现代交流症”下,我们如何捍卫社交传统?
  3. “贪官碑”易砸,人心难立
  4. “做游客回家”别只拿靠谱说事
  5. “医生为患者凑手术费”彰显医患命运共同体
  6. 学校特聘的温情反衬职称评聘的冰冷
  7. 莫让网贷“苹果”沦为失信“苦果”
  8. 低温费,一个不忍解读的权利缺项
  9. 相较于收入差距,贫困更是真问题
  10. “马铃薯学院”的问题不在学术而在行政
  11. 轻处行贿官员,是无奈更是缺憾
  12. 黑户历史终结,超生罚款待解
  13. “最优秀”可处罚,但普法宣传须跟上
  14. “朋友圈辱骂被拘”的三重警示
  15. 五年取不出遗款,“证明”咋这么任性?
  1. 其实,人人皆可成乐善好施的“牧师”
  作者:堂吉伟德
  邳州的阿涛去年初连盗多家别墅,不仅在被盗居民家中做饭睡觉,还拍图发到朋友圈“炫富”。临走时,他还顺走看了一半的《资治通鉴》。近日,记者从南京秦淮警方处了解到,在得知了阿涛家里生活困难后,失主谢先生不仅没有要求赔偿,反而将一万元现金交到了阿涛家人手中。他说,阿涛像是《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而自己,则要做书中那个乐善好施的牧师。(1月13日《现代快报》)
  一个立志于做“在大屋里写小说的小说家”,却是一个锒铛入狱的小偷;一个视自己为“乐善好施的牧师”,却是一个以怨为德的失主。当“雅偷”遇到了“牧师”,不是惯常的义愤填膺,不是常见的苦心说教,也不是常态的火上浇油,更不是未求赔偿而是万元之资,以“给对小偷反哺”的方式,进行了另一种说教与帮助。至于能否达到触及灵魂的震撼作用,固然还需要观察,然而给予别人以尊重,并能换位思考虑及其苦处,在惩戒之余而给予关怀,才能收到“以善感化”和“以爱感召”的最终效果。
  有人说过,这种模式无法复制,也不宜复制,因为给小偷以资助无疑于“养虎为患”,或者是“助纣为虐”。当然不排除,对于很多大奸大恶者来说,这样的付出有可能难以获得回报,万元资助也难以达到预期中的效果。然而,任何手段都不应有太功利的目的。相反,以尊重之心,以关爱之情,给予“作恶者”以体恤,其实才是最好的精神感召和灵魂净化,让他们除去现实之恶而回归于人心之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失足者其实都有着客观原因,都有着迫不得已的苦衷,都一种被这个时代深深抛弃的失落感,都无以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他们选择报复也好,冷漠也罢,其实都是基于现实处境下的条件反射,让他们感受到最基本的尊重,那怕是最微弱的温暖,都足以让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人都可能犯错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并成为人生中的污点。然而,这不应成为歧视并压倒一个人的理由,更不是粗暴拒绝帮助别人的依据,恰恰相反,对于那些曾经和正在犯错的人,需要用更多的精力、资源去帮助他们,并真正能走近他们的生活,否则在普遍性的歧视之下,再严苛的处罚都无以达到救赎的作用。细节决定成改,刚柔并济才能让效果达到最佳,有的时候往往是那些看起来难以挽救的“浪子”,外表的桀骜不驯之下,其实有一颗脆弱的心,只要给予些许真诚的关怀,就能让其在感动之余而反思,在反思之余而奋进。这样的传奇故事很多,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也不少,很多时候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之外,外界的帮助尤其是关键时刻的拉一把,才能达到“一饭之恩”的极致性效果。
  相比于万元之惠的“个人情怀”,公共关怀和公众素养才是最关键之处,也是检验社会良善如何的试纸。然而现实却往往是另一种图景,普遍性的歧视,天然性的拒绝,已成为“失足者”们难以承受之重,并由此导致他们有强烈的社会排斥感和报复心。中国的再犯罪问题并非一时之痛,司法部早在2004年就统计过相关数据:当年中国重新犯罪率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是在重大恶性刑事案件中,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占到了70%。 再犯罪的不断发生更是给当今社会提出了一个个难解的命题:为何劳教和判刑不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为何刑满释放人员难以重新融入社会?
  是的,歧视下的排斥,是最主要的诱因和推手。当一个人有悔改之意,却发现无路可走;当其欲寻求正道,却面临着处处碰壁,其就只能像《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可恨却让人恨不起来。很显然的是,若是不能改变制度性的歧视,那么他们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并由此增加社会治理的风险和成本。
  其实,人人都可做个乐善好施的“牧师”,那怕是给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都能成为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成为培植良善的种子。(堂吉伟德)
  2. “现代交流症”下,我们如何捍卫社交传统?
  作者:然 玉
  打十个百个电话,也比不上陪父母吃顿饭;群里聊得再熟,也比不上见面一次握手或一个拥抱……有一种现象,叫“现代交流症”。有人归纳了“现代交流症”的几大表现:“朋友圈里大家情意绵绵,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相见”,“和老婆睡同一张床,经常在她微信里留言晚安”;“参加家里长辈寿宴,忙着拍照发微信点赞”……(1月13日《现代金报》)
  “现代交流症”之说,算不得新鲜。在此之前,类似的提法还有“手机依赖症”、“网络型社交障碍”等等。虽然是不同的表述,然而其概念指向,总归是相同的。也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相关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越发倾向于在网络上表达意愿、维系情感。与之相伴的,则是线下交际能力萎缩、人际连结弱化。几乎悄然之间,“网络社交”就实现了对生活的重塑。于是,有人乐此不疲,便注定有人惆怅不已。
  相爱的夫妻同床共枕静默无言,非要在微信上才可互道一声晚安。如此场景,荒诞之中带着一股诡异,让人且笑且悲、无言以对。的确,微信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