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10个字。
20 《庄子》故事两则
课题 《庄子》故事两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篇课文《惠子相梁》;第二课时学习第二篇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并完成当堂检测。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两篇课文的具体分析感知及写法探究。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作品简介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还善用比喻,以具体事物反复作比说明抽象的道理。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使人受到感染,接受其观点。《庄子》语言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相关人物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政治上,他反对一切政治措施,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写作背景 这两则故事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履,因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一个难得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
读准字音
古今异义 或谓惠子曰(古义:有人今义:或者,表选择的连词)
欲代子相(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非梧桐不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
于是鸱得腐鼠(古义:两个词,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名词做动词,做宰相)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省略句:
惠子相梁。(动词“相”后省略介词“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