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20字。
确山二高 一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
时 间: 星 期:
主 备 人:尹海森 使用人:
【教学主题】《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 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知识梳理】
一、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二、背景回顾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序号并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2)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 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