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道小题,约11080字。
密云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初 三 语 文 试 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6分)
1.对这副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字体错落有致,收放有度,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大气磅礴,汪洋恣肆,酣畅淋漓。
C.起笔为行书,收笔为狂草,反应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D.篆体书写,潇洒飘逸,堪称书法精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① ,② ,③ ,④ ,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战略(luè) “近”的笔顺是:
B.战略(lüè) “近”的笔顺是:
C.战略(lüè) “近”的笔顺是:
D.战略(lùe) “近”的笔顺是:
(2)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②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③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
④融通古今、连接中外
A.①④②③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3.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节日风俗往往会成为古诗的重要题材,下列古诗与有关传统
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中秋节)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重阳节)
4.恰当地在对联中嵌入人名地名书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以下是一位学者阅读《三国演义》
后写的一副对联,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人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红面 ,黑面 ,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玄德;
奸心 ,雄心 ,黑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
A.关羽 李逵 曹操 周瑜 B.关羽 张飞 孙权 刘备
C.关羽 张飞 曹操 周瑜 D.关羽 李逵 孙权 周瑜
5.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下列成语不全是从寓言故事中演化而来的一项
是(2分)
A. 拔苗助长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B.狐假虎威 道听途说 根深蒂固
C.守株待兔 螳螂捕蝉 鹬蚌相争 D.滥竽充数 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6.小说中刻画人物常常从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进行描写。下列是《范进中举》中的
一段文字,对范进和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范进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乙】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丙】(胡屠户)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丁】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A.【甲】句中范进送给胡屠户银子,称胡屠户为“老爹”,写出了范进知恩图报,知书达理
的特点。
B.【乙】句中“攥”“揣”“缩”几个动词写出了胡屠户拿着银子、装起银子的小心翼翼。
C.【丙】句中胡屠户表面是骂儿子的,实际是夸自己有眼光,表现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庸
俗自私的嘴脸。
D.【丁】句中“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几个词语,写出了胡屠户态度谦恭、和善
慈祥的形象特点。
7.期中考试后班内召开家长会,数学教师围绕家庭作业质量差的问题,向家长和学生提出了两条建议,请以班主任身份依据“建议”向同学们提出要求。(要求:用“不仅……而且……”句式,40字以内)(2分)
建 议
1.远离手机、电脑,拒绝诱惑。
2.家长坚持作业检查签字,保证学生在家的学习质量。
答:
8.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2)题。(共4分)
1.明朝嘉靖年间,日本的散兵、流氓、盗匪等,结成一帮帮海盗,时常渡海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各地。 2.这些被称为“倭寇”的海盗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沿海百姓不胜其扰。 3.戚继光从小听父亲说起“倭寇”,就问:“为什么不把‘倭寇’打下海去?” 他向父亲表达了长大后平倭的志向。
4.从此,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 _
5.戚继光忧心倭患,爱护百姓,曾经在一本兵书上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6.后来,戚继光招募矿工,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相继捣破了倭寇三大巢穴,终于平息了浙、闽沿海一带的倭患。
(1)结合上下文,对“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一句中“海波平”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风平浪静 B.平息倭患 C.渔民能出海打渔 D.海浪平复
(2)结合前后5幅画,为第4幅画补写一段文字。(要求:20—30字)(2分)
答:
9.默写(共6分)
(1)蒹葭凄凄, 。 《蒹葭》(1分)
(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沁园春.雪》(1分)
(3)《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是: , 。(2分)
(4)《望岳》中表现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诗句是: , 。(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12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