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90字。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致橡树》 课型
教学目标 1、 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重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主导活动
【导入新课】
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课前自学】
1、正音正字
慰藉wèijiè 戟jǐ 霹雳pīlì 岚lán 霓ní
2、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 ,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