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讲义):古诗鉴赏 (24份打包)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讲义):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一读懂古诗.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二(真题真练).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doc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二(真题真练).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二鉴赏古诗的语言).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一鉴赏古诗的形象).pptx
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一读懂古诗.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鉴赏古诗的语言.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二鉴赏古诗的语言.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ppt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鉴赏古诗的形象.docx
古诗鉴赏  考点训练一鉴赏古诗的形象.ppt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二)词.ppt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练(一)诗.ppt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训练(二)词.docx
古诗鉴赏  限时综合训练(一)诗.docx

  限时综合训练(一) 诗
  (用时:50分钟 满分:55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 残
  陆 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1)“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对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
  (2)暮春时节,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寂寥的情绪。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籝: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珍珠。
  (1)请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化静为动。“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②虚实结合。实写致虚庵观景听声,虚写“画图出”“风雨来”。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衬托出庵主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
  (2)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②表达了诗人对安贫乐道、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因题书后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  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②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③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或“同处被贬的境遇”),④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2)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前人评杜牧诗常有“抑扬顿挫之节”,此诗短短四句,也有波澜起
  ……
  [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1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鉴赏 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个“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晏几道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晏几道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试题评点  该题第一问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该问难度不大,要注意的是答案表述要全面。第二问问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有难度。审题时要留心“对表达这种感情”这个定语的限定性。首先要读懂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红叶黄花”是秋天的具体景象;接下来是抽象概括的“秋意晚”,这是写景句,要分析出这样的景物描写对“思念远行人”有什么作用。另外,该句是词的首句,第二句是抒情句,因此该句有起兴作用。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
  ……
  掌握四类表达技巧的特点和效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4种修辞手法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精要点拨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放在“表现手法”中讲,这里重点谈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三种技巧。
  1.正侧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鉴赏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四川绮丽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现在他的诗里。他对故乡一直很怀恋,对于来自故乡的琴师当然也格外感到亲切。所以诗歌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司马相如是蜀人,这里用“绿绮”更切合蜀地僧人。“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蜀僧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此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
  考点训练二 鉴赏古诗的语言
  一、类题精练
  (一)炼字
  1.(2015•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鉴赏时要联系整个画面,抓住典型细节“高卧”“仰看”来分析。作者卧在一叶小舟上,仰头观看山光水色,姿态安闲舒适,心境自然也是悠闲自得的。动词“插”,本义有直插之意,应抓住江上绿峰的特点“尖峭、挺拔”来理解。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句,把握诗歌内容。解读时不可断章取义,要结合上句来分析。“乱篙撑处”指碧波之上,“仔细”与“怕”相对,是小心、担心的意思。据此不难推断:“悬崖”与诗歌开头句“江峰”相对,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有表层义和深层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前美景的珍视和流连。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春怨
  朱淑真①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②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③,剔④尽寒灯梦不成。
  注  ①朱淑真是一位容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乐交游的才女,但婚姻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②著摸:撩拨、沾惹。③仍:重复。④剔:剪剔灯芯的动作。
  请就上片中的“独”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独,孤独。无论是行走静坐还是吟唱应和,以至卧倒于床塌,都是凄楚孤零、独自一人,揭示了其婚姻不美满的现实。②五“独”连用(重复使用),充分表现出女词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女词人的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 花
  于 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