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讲义):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读懂实用类文本.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真题真练).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真题真练).ppt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核心能力突破).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核心能力突破).ppt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四(传记新闻考题突破).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四(传记新闻考题突破).pptx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读懂实用类文本.pptx
[考点要求]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
……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大能力层级,从新课标卷命题实践看,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和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哪怕是探究能力,说到底也是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是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可以说,这两个考点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核心考点,与此相应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支撑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解题的核心能力。因此,聚焦这两大考点,培养这两大能力是广大师生与编者共同的着力点。
Ⅰ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考点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质上是信息阅读,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是其核心能力。该考点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鉴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
该考点包含两个步骤和三个关键词。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从文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第二步是整合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对筛选所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综合。三个关键词是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应信守的原则和意识
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
……
Ⅰ 传 记
一、传记文体知识概述
1.传记及其特点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它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叙述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则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2.传记的种类
(1)自传。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2)小传。小传是较简略地记述他人生平的传记,篇幅较短。小传可以写出传主的一生经历,也可以只写几件典型事例概括其一生,如《启功传奇》。
(3)评传。这一类传记既要描述人物的生平,又要评论人物的思想、生活和贡献。评传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著名人物,如《孔子评传》。
(4)画传。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人物传记的写作,如《梅兰芳画传》。
传记的其他种类,如大传:指那些记述全面、篇幅很长的传记,如《马克思传》,这类传记不仅再现了传主的一生,而且生动地再现了传主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忆录: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大多数传记以第三人称叙写,自传以第一人称叙写。
3.传记的表达方式及表现方法
(1)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人物传记一般要介绍传主的人生经历,叙述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品既可对传主的人生经历作纵向的叙述,也可抓住传主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功绩作横向的叙述。人物传记以刻画人物特征为中心,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描写手法。传记末尾一般总述传主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叙述人生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和抒情。
(2)刻画传主的方法
人物传记以记叙传主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重在刻画传主的性格,并通过这种性格的刻画来反映生活,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通过传主的肖像写人。传主的肖像主要指传主的外貌,包括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
②通过传主的语言写人。传主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