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6810字。根据2016年全国考试说明精心编制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与导学案。认真研究了近5年全国卷高考实用文本试题的考查方向、试题走向、试题特点,分别编制教案与学案。实用性强,针对性强,按此复习,事半功倍。容量大,好用。

  依文据本  筛选整合  清楚表达
  ——“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
  彭爱明
  第一课:解读考纲   理解试题
  一、考纲研究解读:
  1、考纲规定(2016年全国卷版)——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考纲简单解读:
  (1)考纲虽然将“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作题,其性质跟“文学类阅读”等同。考试时完全可以选择此题作答。
  (2)考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很高,站在理想的高度要求高中学生,看似高大上,但从试题实际情况看,能力考查重点在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较少真正的“评价”和“探究”,这是由文章的性质所决定的。其“评价”和“探究”也是依据文章的深入解读,较少体现学生个性和独立的见解。
  (3)跟“文学类文本”相比,“实用文本类阅读”相对简单。因为这类文章较少使用繁杂的文学手法,也没有文学作品中仁者见仁的情感纠结和起伏多折的情节结构。
  (4)阅读是一个信息录入、存储与整合、提取的过程。在天天信息海量的今天,如何有效摄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运用,实则是一重要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意义比“文学类阅读”有实用意义。
  二、高考试题体验理解
  2015年全国Ⅰ卷试题说明:本大题选文是朱东润先生的自传,发表于《文献》杂志1981年第7期。为了命题的需要,在尽可能确保文章风格和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同时增加了两条“相关链接”,一是节选了朱东润先生发表在《星期评论》1941年第15期上的《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一文中关于传叙文学概念的说法;二是节选了傅璇琮先生发表在《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上的《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一文中对于朱东润先生的学术作风的评价。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江苏泰兴人,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传记文学作家。他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作家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史上,朱先生是重要的倡导者、拓荒者之一,具有令人非常敬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根据测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朱东润自传》,并将原文删节为主要记叙他的传记文学观的形成过程及与其生平的关系,以突出他兼顾传记文学研究和创作的风采。
  青年学生喜欢阅读传记作品,往往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增益和为人处世的教益,甚至在精神气质上也会受到传主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类似传记文学作品这样的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功能、修辞和倾向性,使学生面对这类文本提供的各种信息时能够理解到位并作出有效选择,是大数据时代相当重要的一项任务。选《朱东润自传》及相关链接作为阅读内容,在考查考生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无疑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在更为宽广的社会情境和更为细致的文本语境中捕捉信息、理解信息、辨别信息和采信信息,使得他们更好地感受实用类文本传递的正能量,更为准确地理解个人、文章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当代青年。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2015年全国Ⅰ卷)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