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领略著作正文之前的无限精彩——序言单元学法指导
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 丁爱华 沈清晨
“序”这种文体,自古有之,按它的用途来分,可分为赠序、书序、宴集序等。我们这一单元学习的是书序,就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它是人们解读著作的重要凭借。本单元的四篇文章,虽同属书序范畴,均出自名家手笔,但不同的著作内容,作者不同的创作个性使得这些序文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一、撩开面纱,把握序言的文体特点
书序,有自序、他序和代序之分。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一般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是别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代替序言的,叫代序。序文在以介绍著作和作者为根本目的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写法上没有固定的程式,内容广泛,形式灵活,感情色彩浓厚。如,《〈呐喊〉自序》作者以“梦”为文眼,按时间顺序叙述自己在绍兴、南京、仙台等地的生活经历,表明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当时的文艺观点以及自己的创作态度,以便于读者理解他创作《呐喊》的动机、经过和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也是一篇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散文,作者通过对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的介绍以及北京人的生活心态的叙述,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北京文化风情画卷,并对胡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分析,揭示出封闭的胡同文化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日趋消失的必然性;《〈宽容〉序言》则以散文诗的笔法,用寓言的形式,展现了勇敢的先驱者和守旧老人两大势力殊死斗争的过程,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倡导宽容,主张思想自由,反对用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名人传〉序》是一篇激情奔涌、音韵铿锵的美文,作者以感人肺腑的笔墨抒写了贝多芬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巨大勇气和承担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交代了他创作《名人传》的目的。由此可见四篇序言写作目的相同而风格迥异。
二、悉心揣摩,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序言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往往承载着作序者丰富的情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阅读深度,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准确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方能体会文章的精妙。《〈呐喊〉自序》于叙述议论之中渗透着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爱民的赤诚;汪曾祺先生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北京,也算是一个老北京了,自然对最能代表北京人居住特色的、与自己朝夕相伴的胡同有着不能自已的深情,然而在新的形势下,作者对胡同文化这种封闭的、落后于时代的小市民文化怀着一份清醒,这样留恋、同情、理解、批评、伤感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寓于课文平缓的叙述之中;透过《〈宽容〉序言》含蓄而生动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探索者、先驱者身上所具有的怀疑、创新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表达自己的崇敬和赞美,同时对守旧势力充满了厌恶和痛恨;《〈名人传〉序》则是一道伴随着惊雷般轰鸣、飞溅着美丽浪花的情感和思想的瀑布。作者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呼唤精神,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鼓吹英雄的气息。他为孤独的斗士寻找朋友和同志,为不幸的人们提供安慰和鼓舞。在作者充满感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那种勇敢地抗击世俗,坚持理想主义的崇高人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激越的情感,高昂的斗志,渊深的思想,形成了这篇作品的独特魅力。
三、涵泳品味,感受名家的语言艺术
文章的语言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但不同的人使用起来往往染上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名家更是驾驭语言的行家里手,人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往往为他们高潮的语言艺术所折服。《〈呐喊〉自序》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