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40字。
宜兴市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班讲稿
诗歌的欣赏与教学
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孙勤东
一、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仅唐一代,就有奔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平易的白居易,清新俊拔的杜牧,奇诡险怪的李贺,绮丽精工的李商隐。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然而,许多同学,在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扎实有效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已成为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诗歌鉴赏,就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诗,让学生在读诗学诗之前就感觉到诗的魅力。
我们对学生说:诗,就是历史的足迹。其中,你可以看到亚、欧、美寥廓天地的横剖面,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狄金森的《篱笆那边》。连接诗篇中声的强音、景的光点,你又可看到诗从古代到当代蹉跎岁月的流动线。如《诗经·卫风·氓》到韩东的对白般的《山民》。
诗,就是情感的诉说。翻开风的页,读着雨的字,你将感到:或惊雷震耳,如闻一多的《死水》;或细雨润肌,如戴望舒的《雨巷》;或狂飙呼啸,如郭沫若的《天狗》;或柔风吟哦,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诗,就是心搏的信息。它迸发出心灵间撞击的火花,它送来人们苦难的低吟,它传递着美与爱的情感,它沟通人与人的理解和友谊。
诗,就是情思的升华。用激情呼出的字,由血泪积淀的句,泛起情波的峰巅、旋入理性的思虑。时而情绪的潜流在舒展,时而心脉的热血在奔流;有时索性布施一抹朦胧的晨曦。但,它们却是诗人用自己的灵魂凝成的“真谛”。
如果它像高山上滚下的巨石,你要屏息静候它的隆响;
如果它像塘面上亭亭玉立的莲花,你要舒怀吸尽它的飘香。
我们首先让学生意识到,爱诗才能读诗,爱诗才能品诗。一些原先对诗并不怎么喜爱的学生,也觉得“诗”或许有些味道,严密的逻辑思维或许需要瑰丽的形象思维的装点与帮助。一些原先读朦胧诗如坠五里雾中而讨厌的同学,也似乎能感觉到诗歌含蕴的丰富与深邃。
有人说,哲学是抽象的形象,诗是形象的抽象。抽象,凭籍深奥哲理取胜;形象,借助敏锐感觉夺魁。因而,诗的美妙在于:它从平凡中洞见底蕴。然而,底蕴的显现,还要靠形式。诗歌是文学中形式感最强的体裁。我们让学生了解新诗的各种体裁形式,有梯形结构的,有错落排列的,有分行不分句的,有讲究格律的,有自由活泼的等等,首先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结构变幻无穷的美丽形式,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知道了什么是诗。
二、诗歌鉴赏没有“秘诀”
既然语文教学要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其中的诗歌鉴赏有没有“秘诀”,有没有什么窍门可走呢?鲁迅先生曾这样讲过:“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可见文学鉴赏,或者说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当我们吟诵一首优美诗歌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心旷神怡或如醉如痴,这就说明,我们已经在鉴赏诗歌了,只不过有时还处在不自觉的状态。诗歌鉴赏没有“秘诀”。
当然,不自觉的鉴赏只会使学生“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要使学生的鉴赏能力确有提高,在教学时还得掌握一些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