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望海潮》教学设计.doc
《望海潮》课末练习.doc
点评.doc
琵琶语.mp3
望海潮.ppt
《望海潮》教学设计
永安十二中 张莉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2、分析词中写景的妙处,即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3、从文化层面探究文人墨客心中的江南情节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探究江南文化的魅力及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面对烟花细雨、垂柳画舫,韦庄吟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浅唱;,面对春意阑珊的西子湖畔,白居易则描绘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迷离的意象,而身处富庶繁华的扬州城,杜牧则发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帘珠总不如”的感叹。江南,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总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不朽篇章。而柳永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望海潮》。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学生齐读课文。
四、写作背景(投赠之作)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五、赏析词作
1、词中的那一句彰显了柳永的写作目的?
明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