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10字。

  兰亭集序
  高一备课组    石陵华
  教学目标:
  学科的科学价值:打通文章的内在脉络;
  学科的文化与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
  教学设想:
  1、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本课学习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安排课堂讨论、质疑的过程,要牢固建立在文本诵读、文脉梳理、文辞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
  2、充分利用各种助读资料与文本对话,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推敲,整体把握作者的基本态度、情感。
  3、本文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辨色彩,应很好地把文、言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六百多年前,农历三月初三,一次兰亭盛会,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天下第一行书”,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充满哲理意味的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二、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全文
  思考一:古书原来没有标点,也不分段,编者为什么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明确:从情感看,第一节突出“乐”,第二节转入“痛”,第三节则开始升华为“悲”。
  追问:齐读第一节,说说作者之“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带动对“言”的理解。
  明确:概况来说,作者之“乐”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天时:暮春之初;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强调:“惠风”指温和之风。
  (2)地利: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澈激湍,映带左右。强调:“修”原指长,这里是“高”的意思。
  (3)人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强调:“毕”和“咸”意思相同,是“都”的意思。“觞”“咏”各指饮酒、吟诗。
  (4)事谐:修禊事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强调:“极”有“尽”的意思。“视听”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作者之“乐”。
  关于“禊”的解释,作为一种文化常识,让学生进行积累。
  助读资料一:什么是“禊”?
  “禊”是一种祭祀礼仪,古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女老少到水边踏青游春,祈福消灾。古代文人十分注重行修禊之礼,《论语•先进》中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人们徜徉山水,悠然自得,与天地万物和谐相融的情景。
  小结:这种“乐”,是作者与亲朋好友、文人雅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