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br>
 1、了解孟子思想及其论辩艺术。<br>
 2、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及句式。<br>
 教学重点:<br>
     理清文章思路。<br>
 教学难点:<br>
 对文中两个比喻的理解。<br>
 教学设想:以理思路带动学文言实虚词及语法。<br>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br>
 教学时数:两课时。                                 <br>
 第一课时<br>
 <br>
 一、导入。看漫画,孟母三迁的故事。<br>
 二、了解孟子及其著作《孟子》简介。<br>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br>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br>
     是否真的如此,大家读课文亲自感受一下。<br>
 三、整体把握。齐读全文,感受孟子文章的特点。<br>
 四、理清思路,顺带文言知识。<br>
 1、文章开头梁惠王提出了一个疑问。抓住疑问内容,串讲重点词句。<br>
 则移其民于河东。<br>
   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     <br>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r>
 【又】相当于“她”“他”“它”“他们”(后起意义)<br>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br>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br>
 【又】其中的。“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br>
           3、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br>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br>
 <br>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不如,比不上。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r>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可译为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变得更少。这样更顺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