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00字。
夏邑高级中学2004-2005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重点班期终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本试卷满分为1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部分,共45分,答案填在第Ⅱ卷前面的答题栏内;第Ⅱ卷为非选择题部分,共105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45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坎坷(kě)      呵(hē)护        恪(kè)守    百舸(gě)争流
B.国子监(jiān)  静谧(mì)      脉脉(mò)   杀一儆(jǐng)百
C.沟壑(hè)     佝偻 (gǒulóu)     漫溯(sù)      藕断丝连(ǒu) 
D.哂笑(shāi)     熨(yù)帖     慰藉(jiè)     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亵渎    踟蹰    真谛     永葆青春
B.  绵亘    饿殍    奚落     浅尝辙止
C.  邂逅    眉黛    雾霭     安之若素 
D  坍圮    枯槁     红硕     蓊蓊郁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它包括     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意志、     人的行为,以及促进人的健康、     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社会经济、    人际关系等等学问。
    A.启发   规范   维护   调整       B.启迪   规范   维护   协调
    C.启迪   规定   维持   协调       D.启发   规定   维护   调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最后终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
B. 难道可以不把这些知识水平稍低的人统统列为知识分子?
C. 这部电影,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和缺陷。
D.他因为名字上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我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这部影片,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B.可以预测,中国的电脑业一定会成为21世纪的拳头产品。
C.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500克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花粉。
 D.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和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应当是大体一致的,但又不可能完全一致。
6.从文后的选项中,选出最适合的一项作为该语段的结尾
被细雨浸润、滋养的苏堤苏醒了。新柳夹道,枝头舒展,一片鲜嫩的绿色。这可爱的年轻的垂柳,像妩媚倩巧的少女,温柔轻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B.      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万般风流,像凌波微步的仙子。
C.      婆娑起舞,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D.     像垂披纷散秀发的古代美人,婆娑起舞;像凌波微步的仙子,万般风流。
7.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B.《庄子》是战国时庄子所著的一部作品,现存共三十三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再别康桥》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D、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8—10题。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8.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                  (    )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        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    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9.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 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D. 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10.这节文字的中心是                      (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