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30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海南省文昌市华侨中学  高中语文  卢秀敏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写作的结构和思路,品析文中的细节描写(重点)。
  2、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  文体常识:
  新闻的特点(新、真、客观、具有社会性);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是记者罗森塔尔参观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同时也是被全世界所认可的新闻界最高奖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有30多万人,当时的南京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设置了号称“杀人工厂”“人间地狱”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据统计共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下面我们通过观看一个纪录片,来感受一下当时残酷的情况。播放《雾与夜》影片片段(4分钟)。
  刚才的影片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现在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维辛纪念馆,让我们带着一颗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
  二、解题
  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可是文章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否有些矛盾?请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两个问题: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写出了反响极大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同学们发表意见,适当从新闻文本进行点拨)
  (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3)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