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70字。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 邹小飞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鲜明的人物形象。
  2.赏析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
  3.感受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环节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板书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我们知道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既然如此,文章为何不像其他小说一样以人物名称或具体事件为标题,而把视线聚焦于一片并不起眼的常春藤叶上呢?让我们带着小小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
  2.介绍作者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教学环节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