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通感 与 比喻、移就、比拟浅论 <br>
广东省南海市石门中学  JGY<br>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9期 <br>
<br>
    中学的修辞教学存在着“通感”是不是一种修辞格,它和比喻、移就、比拟这些修辞格又如何区分的难题。 <br>
    很多传统的修辞书中都没有把通感列入修辞格加以阐述。中学语文课本里在讲修辞格的有关章节中没有列入“通感”,但在高中语文的课后练习中,却出现了识别通感的练习题;如今有较多的讲修辞的新书,如青年书屋出版的姚国亮、余斌编的《中学语文修辞举例》,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耿文辉著的《漫谈修辞与作文》,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让编著的《中学语文修辞格》等,又将通感列为一种修辞格。而这些新书中对通感的阐述可谓是众说纷纭,他们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br>
    一,通感不是比喻。 <br>
    像姚国亮、余斌编的《中学语文修辞举例》说:“通感与比喻是不同的。因为比喻要求用来比喻的事物一定要跟所要说明的确有相似之处。……通感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为转移或挪移,而这些感觉之间丝毫没有相似之处,……显然这些不是比喻。” <br>
    二,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另外也有并非比喻的“形容通感”)。 <br>
    像何让编著的《中学语文修辞格》说:“通感分比喻通感和形容通感两类。比喻通感又叫‘比喻移觉’。就是借助比喻的形式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绉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形容通感,又叫‘形容移觉’。就是借助形容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沟通,如‘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用‘浓黑’来修饰‘悲凉’,视觉通触觉。”    还有北京华文出版社《高中各科知识表解<语文>》说:通感“也称‘移觉’、‘移就’。指把人对某事物的感受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特殊比喻。”这种说法干脆把“通感”说成是“特殊的比喻”。 <br>
    三,通感是“移就”,又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br>
    像北京华文出版社《高中各科知识表解<语文>》说:通感“也称‘移觉’、‘移就’。指把人对某事物的感受移到另一事物上去的特殊比喻。”这里不仅称通感是特殊的比喻,还称通感是移就。 <br>
    综上所述,这些不仅是众说纷纭,而且还互相矛盾。这就使中学的修辞教学莫衷一是了。这个难题在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中一直普遍地存在着。而本人认为: <br>
    一,“通感”应该作为一种修辞格。 <br>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也叫修辞格)是由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他说道:“在中国诗文里,偶尔碰见一种描写的手法,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辞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奇怪的是,亚里斯多德虽然在心理学里提到通感,而在《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这不能不说是那位思想周密的思想家的一个小小的疏漏。”(钱钟书《通感》) <br>
    ──这里,钱先生首先说这是一种“描写手法”,可看作是从大的范围上讲,因为修辞可说是属于描写手法的范畴;说“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里却只字不谈。这不能不说是那位思想周密的思想家的一个小小的疏漏”,可见,通感应该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br>
    前面说到,在高中语文的课后练习中,也出现了识别“通感”的练习题;如今也有较多的讲修辞的新书,如青年书屋出版的姚国亮、余斌编的《中学语文修辞举例》,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耿文辉著的《漫谈修辞与作文》,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让编著的《中学语文修辞格》等,将通感列为一种修辞格。通感作为修辞格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它也具备了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的这个本质特点。 <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