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三板块 专题十七 新闻阅读
│ 专题十七 新闻阅读.doc
│ 检测(四十六) “新闻文体和结构类题目”专项强化练.doc
│ 检测(四十七) “新闻鉴赏和探究类题目”专项强化练.doc
│ 学案1 新闻文体和结构类题目的4种考法.ppt
│ 学案2 新闻鉴赏和探究类题目的3种考法.ppt
├─第三板块 专题十八 访谈阅读
│ 专题十八 访谈阅读.doc
│ 检测(四十八) “访谈阅读”专项强化练.doc
│ 专题十八 访谈阅读.ppt
├─第三板块 专题十九 科普文章阅读
│ 专题十九 科普文章阅读.doc
│ 检测(四十九) “科普文章阅读”专项强化练.doc
│ 专题十九 科普文章阅读.ppt
└─第三板块 专题十五 传记阅读
NO.1 高考怎么考.ppt
NO.2 文章怎么读.ppt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ppt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2.ppt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3.ppt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4.ppt
检测(三十八)-(三十九) “传记阅读”综合提能练(一)-(二).doc
检测(三十六) “传记技巧类题目”专项强化练.doc
检测(三十七) “传记开放性试题”专项强化练.doc
检测(三十五) “传主类题目”专项强化练.doc
专题十五 传记阅读.doc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2)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3)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4)《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5)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6)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7)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8)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9)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10)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11)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解析: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
……
检测(三十五) “传主类题目”专项强化练
题组一 对点练
(2016•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字,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士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薄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40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
专题十七 新闻阅读
[学法——立足文体,抓住要素]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结构,才能更迅速地读懂文本。 因此本专题从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入手,点拨阅读技巧,教考生快速读文,准确做题。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高考一般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等,侧重于具有新闻价值和反映精神价值的文章。
三、新闻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意义、提出问题、说明原因(目的)、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具有交代事情结果、补充次要事实、印证主体中的观点、解释主题等作用。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常见的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新闻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新闻,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它可对全文内容做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做结,可对发展趋势做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记为“五W”+“1H”,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怎么发生的”(how)。
……
专题十八 访谈阅读
[学法——把握话题,关注问答]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
访谈虽说是新闻文体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新闻文体,所以需要熟悉访谈文本特点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掌握访谈内容,为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访谈的概念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二、访谈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三、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
6.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四、访谈的提问技巧
……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
科普文章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专题从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入手,让考生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科普文章的内容概要。
一、科普文章的内涵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章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普文章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