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一)人物传记.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二)人物传记.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二)人物传记.pptx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三)新闻.pptx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一)人物传记.pptx

  限时综合训练(一) 人物传记
  (用时: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徐迟《祭马思聪文》)
  ④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B.北平的和平解放,给马思聪带来了参加大量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的机会,这让他意气风发地为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贡献。
  ……
  限时综合训练(二) 人物传记
  (用时: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毕生献给棋道
  百岁吴清源羽化归仙,棋界永恒的传奇翩然离去。
  1914年出生于中国的吴清源,是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从棋手成绩讲,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从围棋贡献上说,吴清源打破传统边角束缚,强调效率与速度的“新布局”,开创了绵延至今的现代围棋,并在晚年提倡“21世纪围棋”,一生走在创新前沿;从棋人合一的角度来讲,吴清源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融入博大精深的棋道,实现围棋的国际融合,提升了棋手的内外之境,并毕生践行不辍。
  吴清源先生开辟了围棋技术的新天地,打造了围棋发展的一段新历程,他本人更在20世纪变乱的世界格局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吴清源热爱围棋,终生不渝,可谓献身于棋道。他在围棋之外获得的声名为古今所有棋手所难及,但他无有他念,俗世纷扰了无挂碍,围棋是他长寿的唯一秘钥,也是他赖以栖身的唯一桃源。
  吴清源先生的足迹走过百年,那拈起了世间无数颗棋子的手,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对过弈,在末代皇帝溥仪面前下过棋,战后数任喜欢围棋的日本首相与之有过棋缘,新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陈毅也多次希望能够与他见面交流。而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用这智慧之手在棋盘上挥洒创造,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于全日本社会的舆论重压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吴先生是为了围棋而生的围棋天才,其一生无愧于百年来孜孜以求的那一方棋枰。
  吴清源先生发扬棋道,提携后辈,不遗余力。林海峰、芮乃伟被他收为弟子,均活跃于棋坛一线几十年。赵治勋说:“正因为吴老师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我。”武宫正树说:“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1984年宣布引退的吴清源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担任世界大赛应氏杯总裁判长,亲临现场研棋直至九十五岁。2014年2月,即将年满百岁的他还亲自出席日本棋圣战决赛现场,并预言中最后的胜负结果。
  在吴清源之前,围棋界从没有任何一位棋手能够达到他的高度。无论围棋成就,还是生命长度。吴先生亲眼见证了百年时代的变迁,亲手推动了百年围棋的革新昌盛。2014年,中日棋界为吴先生举办的百岁寿诞庆贺仪式盛大隆重,能够拥有此等荣誉的围棋棋士,天下仅吴清源一人而已。
  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因过度衰老而平静离世,终年一百岁。人间痛失传奇,但吴先生那为围棋而跳动的精魂却永不会从这世上消失。
  他曾说:“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追求围棋之道,吴先生早已看透生死。他的离世只是一位期颐寿者的尘世句点,世界上永不消失的围棋落子之声,将是对吴清源的最好追念。
  相关链接
  ①吴清源(1914—2014),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1961年,他不幸遭遇车祸,渐渐淡出一线比赛。晚年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他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
  ……
  限时综合训练(三) 新闻
  (用时:50分钟 满分: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材料一
  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故乡等等,古村落孕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著名学者冯骥才对此颇为担忧:“根据调查,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我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来源:2015年3月11日《文汇报》)
  村庄不仅是中国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还是礼仪的发源地,传统伦理的根基。从这种意义上说,村庄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保护村庄就是留存人类的农耕文明,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是见证历史沧桑的变迁,赓续先贤前辈的集体记忆。只有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认识村庄,村庄才不至于消失,村庄原始风貌才有望保留。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村庄”以全新的内涵进入我们开发的视野。不是大拆大建、大挖大填、大砍大伐,而是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是急功近利、千村一貌,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步子放慢些,把规划做得好些、再好些,真正让乡村回归自然本色。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任何一个人、一个群体都无法割断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母体之间的精神联系,在他们身上也总带有难以抹去地域文化传统影响的深刻印迹,因而才懂得乡情、乡愁之可贵。还乡为了祭祖,为了寻根,为了找到回家的路,寻找由特定亲缘、地缘、宗族等构成的社会连接脐带,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宁静。这对于当下急剧变化、浮躁不安的年代来说,可以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不因走得太快而丢失了灵魂。
  一个完整的村落,不仅是具有建筑表象的物质空间,还是具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多精神层面的文化空间,这就使得古村落的保护意义更加重大。
  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国家历史文化记忆,一种历史文化的民族情感,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内涵。“记住乡愁不仅要保护青山绿水,更要留住人民创造的文化和他们的文化情感。”
  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就记住了乡愁,记住了乡愁也就记住了回家的路。(《记住乡愁就记住了回家的路》
  来源:2013年12月20日《福建日报》)
  材料二 
  华西都市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怀旧”。人们追忆家乡,追忆过去。您认为乡愁是什么?
  谭继和:乡愁是一种故乡情感,除了是实体上的故乡,还可以是一种精神家园。从哲学层面上说,乡愁就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地方。故乡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从而不会迷失方向。从文化层面说,乡愁是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伦理、心智的基础,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从环境、生态角度来说,乡愁意味着对古老农耕文明的追忆和怀念。城市化破坏了农耕社会的生态,世界很多城市史学家,呼吁工业城市回归生态文明,这种乡愁指的是对乡村生态文化以及伦理秩序的怀念。(《提倡乡愁情感守住精神家园》
  来源:2014年2月22日《华西都市报》)
  古建筑学界专家认为纪录片《记住乡愁》是“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应把古村保护上升到文物保护的高度,从立法角度使古村保护形成机制和规范。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古村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启迪着后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历史养分。民俗学者从《记住乡愁》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乡村中的传统文化习俗蕴含着强大的道德力量,带给观众直观的感悟、深切的感受。社会学家认为,传统古村落留下了许多社会治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