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20字。 
《泪珠与珍珠》的设计思路及教后感 
             高二语文组     季明春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流过泪,伤心时流,激动时也流,流泪之后,你们可曾进行过深刻的理性的思考?(生思考回答:没有)一般人是流则流矣,一抹了之,而作家则不同,他们流泪之后往往会体味人间真情,探寻人生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文章——《泪珠与珍珠》,作者是台湾作家琦君。 
(设计意图:一、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体味泪中真情,探寻人生境界) 
二、理清线索: 
1、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物和一句话) 
——物:泪珠     一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2、围绕“泪珠”,本文选取了哪些人写的或者是哪些人流过的泪? 
          奥尔珂德的“泪” 
冰心的“泪”                  
白居易的“泪” 
杜甫的“泪” 
游子泪 
外子泪 
作者泪 
母亲泪 
牡蛎泪 
观音泪 
基督徒泪 
3、本文围绕“泪珠”一共选取了十一则“泪”的材料,选取这么多的材料主要意图是什么?是为了解读哪一句话的含义?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4、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三次)分别在哪三节出现的?(1、9、13) 
第一节:“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第九节: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第十三节: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5、她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是在什么时候?——读高一时 
   处在什么人生阶段?——少女时期 
   当时她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依据何在?——不能,“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是并未知道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只是喜爱的,并不真懂的还有哪些泪?——前四则 
   这些泪都是哪里的泪?——书中泪     喜爱    (板书) 
6、第二次出现这句话时,她有没有读懂?(生齐读——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难怪。。。。。。了 
此时作者处于什么人生阶段?——中年时期 
是哪些泪让作者读懂的?——游子泪  外子泪  作者泪  母亲泪 
7、第三次出现这句话时,哪些词说明她对这句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这就是。。。。。。境界吧” 
此时作者处于什么人生阶段?——70岁,人到老年 
是哪些泪让作者理解得更深?——观音泪和基督徒的泪 
8、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少女时期不懂这句话,人到中年初懂,老年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越来越深,越来越透。 
(设计意图:散文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了线索,就理清了全文的结构,就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把握,也便于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体味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