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30字。

  2我用残损的手掌
  ●出示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作者链接
  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 ,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 的抗战 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他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
  字词积累
  灰烬(jìn)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zǎo)  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  蝼蚁(lóuyǐ)
  ●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