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640字)
写出事件的波澜(一)
教学目的:
训练把记叙文写得有吸引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 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兴波澜的方法的训练
课型:作文指导课
教学设想:
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叙事要波澜起伏,再通过阅读分析,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几种兴波澜的方法的认识。然后通过当场操练,让学生初步具备构思波澜的能力,最后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让学生构思能力得以提高。
教程:
一、写作指导:
1、引入:
传说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是:“儿孙个个都成贼。”诗句一出,众人哗然,儿孙震惊。但诗人马上写出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这一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诗人变幻莫测的杰出文才了。这位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兴波澜、生变化的手法。
作文也是这样,假如我们善于有意识地在叙述中安排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或者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或者出人意料的结尾等都能成功地造成“波澜”。“波澜”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常用的制造“波澜”的方法有:  
第一,设悬念,在悬念的逐层解决中兴波澜。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99增进这一关切心情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乙前面讲过的倒叙,由于将“后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o但产生“悬念”的方法绝非仅止于此。一般地讲,它有三种情况: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究竟。二是读者对所述的事件知道得比较粗略,但急于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知之甚多,但更急于知道事件的结局。不论是哪一种“悬念”,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是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最初都是“有所不知”,最后呢,都应到达 “无所不知”的境界。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便能形成“波澜”。优秀的小说往往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然后一一解决,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有的小说并不在一开始便设下许多悬念,而是在叙述中逐个设置,形成“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的局面。当事件发展到高潮阶段,作者又往往采用连续设置悬念的方式,形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扣人心弦的场景。中学生作文一般千把字,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适当使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应该提倡。因为这是加强叙述吸引力的极其有效的方法。
第二,用抑扬,在大起大落中兴波澜。
抑扬,就是“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的简称。所谓“抑扬”就是作者明明要“扬”(即歌颂)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故意先“抑”(即贬斥)一番。反之,若要“抑”(即贬斥)某个或某件事,则先“扬”(即歌颂)一·番。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抑扬严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以前者更为常见。
第三,巧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显波澜。
叙事时,如果设置一个“对立面”,是会使叙述曲折得多,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作文:“我”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件需要救助的事,可是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这时采用的便是“对比映衬”写法。如果不用“我”来构成“对立面”,而直接写那位同学做的事,也不是不行。但不如这样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鲜明,对于叙事来说,也更容易形成 “波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