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00字。
《齐桓晋文之事》探究性学习纪实
备课人:杨安庆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少数长篇对话体议论文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孟子散文的特色。学习的重点不宜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思想和《孟子》的写作特色。将《孟子》单元的教学重心设置于此篇,将此篇的教学思路定位于探究,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侧重整体感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理解课文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全文,记下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并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询问教师等形式解决疑点难点。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10 个问题(一般可用原文回答)带动诵读,并检查自读效果和理解程度。这些问题是(按课文论述结构分为三组) :
  第一组:①孟子如何避开“桓文之事”这一话题?②“是心足以王矣”,“是心”指什么?③“君子远庖厨”的含义是什么?④孟子是如何阐明“推恩”思想的?
  第二组:⑤齐宣王的“大欲”指什么?⑥为什么齐宣王的“大欲”必将导致严重后果?⑦“其若是,孰能御之”,“是”指代的确切内容是什么?
  第三组:⑧为什么要“制民之产”?⑨“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有何不同?⑩孟子描绘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是怎样的?
  下面是学生对第⑩个问题的解答(其他问题答案从略) :
  贤明的君主首先要制民之产,使百姓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和相对安定的生活。有了固定不变的产业,才有安分守己的不变之心。反之,民心就会思乱,百姓就会铤而走险。制民之产就是分给每户农民五亩宅地百亩耕田,让他们树桑养蚕适时耕作,解决温饱问题。其次要发展生产,使百姓逐步走向王道社会。努力做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民养生丧死无憾”。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多对国家人民均有利。另外,还应重视文化教育,使百姓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主张发展社会生产倡导社会文明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战国时代,这种思想既不合社会潮流,也就完全不存在实施的可能性。
  二、概述孟子思想
  要求通过文本的阅读,把握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作科学评价。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将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整理成一篇300 字左右的内容概要,归纳孟子谈话的要点。②结合本章内容,谈谈如何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孟子的仁政思想。
  下面是整理后的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①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霸道问题。孟子佯作不知,趁机揭出统一天下的王道这一话题。孟子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见解,认为“保民而王”的前提是有不忍之心。宣王曾易牲衅钟,有不忍之心,这种出诸本能的仁爱心理是王道的基础。
  宣王有实行王道的“不忍之心”,却没有实行王道,关键是缺乏“推恩于民”的具体行动。孟子认为原因在宣王主观上的不作为,而不在客观上的不能为。只有推恩于民,才能真正“保民而王”。与此相反的是施行霸道,孟子挑明宣王欲以武力称霸天下的思想,并用邹不敌楚之喻,说明霸业之不可能成功。
  在这样的基础上,孟子阐述了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两点:“制民之产”,使百姓有衣有食;“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懂得礼义。只有做到施行仁政,才能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②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毕生孜孜以求但最终无法实现的理想。从本章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含下列内容:民本思想、制民之产、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