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50字。

  2016全国1卷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与意外 
  @陈继英(特级教师,深圳市首届教育名家)
  今年是广东省自主命题10多年之后再次使用全国统一的新课标卷,其作文命题采用漫画形式,让考生根据漫画寓意和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漫画内容是,某生首考100分获得亲吻性奖励,后考98分,挨了一巴掌,受到惩罚与批评;另一生初考55分,挨了巴掌,后进步到61分,获亲吻。应该说,考生对这种教育现象并不陌生,抑或司空见惯,表面一看,这道题目并无深意,其实它蕴含的意义特别值得深思,考生要透过现象看出漫画的本质寓意,才会写出有质量的高分作文,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寓意明显,要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应该不算太难,但是要写出高分作文还要看考生思维认识能力是不是够层次。
  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与备考,不只是研究高考作文题怎样写,或者写出优美的下水作文,还要看到高考作文命题背后的导向,这样才会找到作文教学与备考的方向,那么,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命题呈现了怎样的导向呢?
  第一,这个作文题具有引导考生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多问为什么的导向。在社会生活中,对现象问题就事论事者很多,痛心疾首者也不少,而真正认识事情本质者却相对寥寥。此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现象选用漫画命题,对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所见之生活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要多问为什么一一家长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分数的变化为什么连起码的学习考试规律也不顾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家长教师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表明了怎样的问题?同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见到一些现象,有好有坏,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透过现象看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思考习惯的培养,恐怕比课堂空对空的教学更有意义。如此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打通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是不是才有助于人才的成长是不是更有益于学生人生的发展?是不是有助于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语文课是不是比那些非常“像语文”的语文课更加有意义
  第二,该题有引导考生对问题做理性思辨的导向。漫画中的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或学生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学习进步成长的悖论。某生首次考100分,第二次考98分,该批评吗每次考试的内容不同,难度大小不一,只像“某家长”、“某老师”凭考试分数的单线变化,就对孩子、学生妄加批评指责,这符合学习实情和学习教育规律吗某生起点低,首考55分,后进步到61分,这对一些学习困难生来说,确实难能可贵,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单向度的纵向比较,还要横向的看看同学们考得如何?一比,原来尽管该生进步了,但距离“学习精英”还是差距颇大,从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角度给予“奖励性亲吻”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教育方法,但是,“亲吻进步者”,就该对“退步者”挥动“老巴掌”吗?如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危害有多大?其公平性何存?这不正是思辨的巨好材料么?再者,人生的成长与成功,就只凭分数来衡量吗?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看看如今的家庭与教育只是追求什么,这样的追求是不是太单一、太绝对、太过于功利化了?如此这般的追求,大部分人的幸福指数如何高得起来?在我们的社会上,社会各界的管理中,是不是也有这种简单化、表面化、单一化的考评方式的问题存在呢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符合人性的科学的考评标准呢?
  我认为,这样的作文命题,对引导考生的理性思辨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引导:要注重思维能力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的“语言形式”训练,应该是“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听说读写兼具”的高效课堂教学。
  第三,此题对广东考生来说,还是颇有意外的。今年,广东省首次使用新课标全国命题卷,各地市一直根据2015年的全国甲乙卷(也称Ⅰ卷Ⅱ卷)的作文命题形式进行备考,即所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备考,这在广州等各地市的两次大型模拟考试题里,表现得非常明显,而今年的高考题虽也有“任务驱动",但这样的“任务驱动”与2015年的全国两套试卷的作文命题相比,不同之处还是很大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