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作者:曹晓蓉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2.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上网查阅刘亮程资料。
2.阅读文章,划出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段落,思考作者的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夯 一缕 瘸腿 抹杀 转弯抹角 抹布
hāng lǚ qué mǒ mò mā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字音
2作家作品
师:昨天同学们已经在网上查阅了一定的刘亮程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生: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别人是怎样评价刘亮程的。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 林贤治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 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里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