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今生今世的证据
顾康麟
教学内容:《今生今世的证据》(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恒久的烙印”板块,第7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独特的立意
过程与方法:揣摩作品形象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通过文本理解文本,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提问:在前面所学习的《前方》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家——归家——离家”的过程,请问,人为什么要离家了又归家,归家了又离家?
(人离家或是外界诱惑或者生计所迫,但是离家后因为追寻心灵的归宿,又回归故里;但是回家后发现,“他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中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说的和这个问题有很大的相似点。
(板书: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是一位新疆作家,从小居住在通古特大沙漠边的一个小村庄里,我们从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浓郁的西北风光。
请大家注意一下文章中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
烟垢 骨骸 打夯
二,课文的讲解
提问:用两分钟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也“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作者那时候为什么还不懂得、不知道那样做?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第1自然段作者带着一种失去才知道去珍惜的伤感,打开了反思之门,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那就是悔恨。
提问: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他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去告别,那他有没有告别呢?(没有)那就是说作者假设了自己是告别的,所以可以发现作者是用的一种近乎央求的口吻,真诚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懊恼/悔恨/后悔等等)作者假设了自己向哪些东西告别?从文章中找找看。(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
(板书:草、土墙、房子、门洞……)
作者说自己的生活需要证明,证明一个东西需要的是证据,那像草、土墙、房子这些是不是证据呢?(板书:证据)
请大家朗读第4段。谈谈你对这一段的第一感受(问句多)
提问:这些问句是反问吗?还是设问?(都不是,是疑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