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50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
  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难点
  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诗中的那一句你最有感触?
  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评)。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2.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山花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主景观,洞深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3.背景资料: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而4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6年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一观点可以在本文中找到依据。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