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0字。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形象2 能够认识并掌握诗歌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3 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感情4 在诵读中把握诗歌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形象2 能够认识并掌握诗歌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昭君世人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她的出塞换来边疆几十年的和平,比英雄还英雄;也有人说自古红颜多薄命,她只不过增添了一作证。今天,我们就从这首诗中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的艺术节魅力。(板书课题:咏怀古迹 杜甫)
二、听课文录音
1、诗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请同学们听朗读,感受一下,这首诗中反映了昭君怎样的情感?
→怨恨之情,“分明怨恨曲中论”
2、诵读指导: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又带有悲伤怨恨的,所以诵读时应该舒缓。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出这种感情,一会儿请同学们给大家示范朗读。
3、生读
三、分析课文
1、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怨恨,那昭君究竟“怨恨”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
→?远嫁异邦,身死异国。(哪一句?请出来!)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一句如何体现了王昭君的怨恨?(远嫁他乡的昭君是什么样的形象?)
→孤独、孤寂、孤苦、不幸的。
④从哪些词体现出来?
→独、青冢
⑤通过什么手法体现出她的孤寂、凄凉?
→前一句的“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和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在色调上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