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9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动,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 解读文本
1.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显示有关朱光潜先生的照片、作品封面及其他资料)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美学老人”.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就读时发表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在国内引起轰动效应,并成为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因而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