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20个字。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作为自读课,更应还课堂于学生,但这并意味着放纵学生自读,而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同时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那么本文作为一篇介绍罗布泊变迁的报告文学,具有新闻与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侧重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重在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科学文艺作品既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也有别于采用理论论述、逻辑推理等抽象概括方法介绍知识的科普读物,而是科学与文艺的有机结合。从内容角度来看,重在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体裁特点角度来看,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感染力,提升语言能力。
  二、文本简析: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少有的一篇报告文学,借此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报告文学较之一般科普读物在语言方面的感染力。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从文本获取相关的知识,树立环保意识,还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如初一了,但他们的合作意识更强了,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变化,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初二的学生在知识的探究上已有一定的主动意识,教师要注重引导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感知课文题目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理清文章思路,确定内容要点的区域,学会抓关键词句及整合概括获取文章的主要信息。
  (二)品读文章富有形象性及抒情性的语言,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记者采访,现场连线的情境模拟来展示、交流自学成果,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并探究出筛选信息的方法。
  (二)通过图文比较、朗读等形式来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人类对自己赖于生存的环境的破坏,树立环保意识,能马上从身边事开始环保行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丰富的文字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口头表达时能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教学难点:在图文比较及朗读中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特点能有比较明晰的了解。
  【教学方法】
  一、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二)诵读法: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报告文学在语言上的形象具体,富有情感这一特点。
  二、学法
  (一)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心有所思,脑有所动。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合作探究法: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