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180字。

  《荷塘月色》教案高一〈上〉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03级汉语言文学(1)班周操
  教学目标:
  1.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课文分析及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寄情于景,情随景染,于月下荷塘静谧优美之中衬托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作者抑郁孤寂、欲超脱现实,追求宁静生活而不可得的烦躁心境。
  对全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课文结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思构脉络。第二课时深入介绍文章的语言艺术、创作技巧、统揽全文意旨,把握思想特征。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
  2.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
  二. 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
  三. 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
  [教师启发]: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要了解文章我们就得循着作者的行踪,以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让学生提取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洁明快、准确扣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散’的形式框架下把握‘聚’的主旨思绪。
  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游荷缘起第1段:点明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点明心境:颇不宁静,定文章基调)
  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眼,是全文的引子和根由,开篇就点明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