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燕歌行》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提升版)专题08  燕歌行 (测) Word版含解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提升版)专题08  燕歌行 (讲) Word版含解析(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提升版)专题08 燕歌行 (练)Word版含解析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一单元诗歌之都
  第八课《燕歌行》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11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江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②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此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同”与“异”分别指什么?简要分析。(5分)
  【答案】同:都是对家乡的思念。(1分)异:(1)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典故(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2)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的渴望(1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分别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对比和想象。(2分)江诗以“心逝”和“形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开放了几朵;(2分)岑诗以“强欲登高去”与“无人送酒来”对比,想象故乡的菊花在战场旁开放。(2分)对比与想象的运用,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要结合文本来分析,江诗前两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逝”与“来”构成对比;而“今日几花开”则是联想想象;岑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一去一来构成对比,而后两句则是想象故乡的菊花在开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3.“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两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4分)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
  第一单元诗歌之都
  第八课《燕歌行》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主题内容。
  2.探究边塞诗的内容和主题特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主题。
  【探究活动】
  本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对场面的挖掘,然后概括情感。
  【讨论明确】
  情境一: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情境二:军情紧急,战场残惨烈,“校尉羽书飞瀚海”“战士军前半死生”。
  情境三、前方将领只顾自己荒淫无耻,不顾士兵死活,“美人帐下犹歌舞”。
  情境四: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情境五:前方将士凄凉悲壮,艰难岁月,“边庭飘摇那可度”“寒声一夜传刁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情境六:征夫、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情感: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他们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腐败将领的鄙弃。
  【探究活动】
  清人宋宗园《网师园唐诗笺》说高适《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问:诗中哪些是“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对诗歌语言的挖掘,然后概括情感。
  【讨论明确】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这些凄情惨状。让人沉痛,让人不忍多读。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①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⑥,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陈同甫:名亮,字同甫,南宋词人。②梦回:梦醒③八百里:指牛。麾下:部下。炙:烤肉。④五十弦: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⑤的卢:一种烈性快马。⑥君王天下事:指抗金复国大业。
  (1)上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案】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意象和边塞诗的意境概括。
  (2)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答案】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最后一句笔调陡然一转,从理想的高峰一落千丈,跌回到冷酷的现实,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巨大的落差,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单元诗歌之都
  第八课《燕歌行》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边塞与边塞诗
  ①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②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③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④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2期)
  1.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答案】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边塞就是陇右。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概念范围扩大,原文①段中“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C根据原文,“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唐初……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强调是“逐步收缩”,而不是“一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