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150字。
2017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新华时评”2016年12月号第1辑
  整理 fcs2002
  1. 申遗非终点 传承为根本
  2. 唤醒对大自然的礼敬
  3.网络募捐应引入第三方监管
  4. 聂树斌昭雪:这个公道彰显司法正义
  5.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
  6.是谁在“萨德”问题上误导舆论
  7.宝钢武钢重组是去产能动真格之举
  8. 绝不能让“老鼠屎”坏了去产能“一锅汤”
  9.谁为安倍“军国梦”买单?
  10. 落后产能要坚决摁下去
  11.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止
  12.对党员干部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13.谁能化解奥运冠军的职称忧虑?
  14. 多种倾向交锋 欧洲应作抉择
  15. “呼死你”是病,得治!
  16. 不能让中医亡于中药
  17.中菲关系行稳致远的重要一步
  18. 中国始终是推动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正能量
  19.中国始终是推动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正能量
  20.不可轻视向人大报告环保工作的法定义务
  1. 申遗非终点 传承为根本
  2016年12月01日 16:33:14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周润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国人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日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才是根本。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它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古代诗词和农谚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还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粮仓”,无论是“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还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无不反映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如辛勤劳作、享受丰收的喜悦、祈求平安吉祥等,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对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园。申遗成功不是终点站,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让“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遗产“活”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门建章立制,也需要树立“非遗”保护的全民意识,大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其传承给后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抹不掉的基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远离。我们只有自觉地保护它、爱惜它、传承它、发展它,才能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2. 唤醒对大自然的礼敬
  新华社记者郑汉根
  “二十四节气”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又一次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再次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礼敬。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如许多习俗、养生等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
  在久远以前科技手段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古人就能对时令、物候等的变化有如此准确的观察,让人不由对先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情。“二十四节气”也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认可,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多人认识“二十四节气”,并通过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众多中国文化遗产,更深层次体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理念,也曾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效仿。例如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的“重农学派”就从中国人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中受到启发,主张效仿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法”,安排农业生产,实现经济自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