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课时,约4100字。
寡人之于国也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学生解释何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能获得多方面的帮助,反之就很难获得别人的帮助。道,道义,正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文中有哪些经典的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学生读课文、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梳理文意:
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并且还举了自己赈灾救民的例子,而且“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针对这一点提出疑问。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顺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2-4)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孟子是怎样设喻的呢?(第二段)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