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50字。
5 《坛经》两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三更(ɡēnɡ) 信禀(bǐnɡ)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即汝即须速去(副词,即刻,立即)法即一宗(连词,虽然)见迟即渐(副词,就)昭宗即位(《资治通鉴》)(动词,就任)
(2)本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名词,根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动词,推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副词,本来)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论积贮疏》)(名词,本业、农业)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名词,草木的根)
(3)间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名词,处所)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并序》) (名词,时间)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量词,, 房屋的最小单位)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名词,一会儿)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4)见
(5)于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介词,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由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于)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表被动)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介词,比)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名词作动词,担任住持)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何以渐顿?(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会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
(2)唤慧能堂内。(省略句)
译文: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
[常识•速览]
[识作者]
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知经典]
法坛上宣讲的经典——《坛经》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坛经》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成佛之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坛经》认为禅者修禅的实践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又主张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顿见真如本性”。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坛经》还发挥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同时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2.《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