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学案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doc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doc
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doc
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doc
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出席欧盟首脑会议期间,打断法国人安托万•赛耶尔(欧洲共同体工业联盟主席)在会上的英语演讲,并离席以示抗议。法国《费加罗报》说,希拉克此举是“捍卫法语”,但惹得英文媒体“热热闹闹地冷嘲热讽了一番”。有人认为希拉克捍卫了法语和法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维护了法国的尊严,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母语,作为一个民族的根,蕴含着民族独特性格的灵魂,负载和传承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认识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培养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基点之一。
作为学生,你认为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做法如何?你如何看待外来语言与母语的关系?你如何捍卫我们的母语?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语言与民族精神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有紧密的联系。
二、从语言看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语言的根,反过来,语言也承载着民族文化。
三、从民族文化看语言 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1.在词语上
(1)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汉语、英语中对亲
属的称谓不同。汉语中的表亲关系非常明确,分得很细,这与民族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2)在不同的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其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如“冰”“玉”在中国人眼中代表高尚和纯洁,而在外国人眼中则不然。
2.在语言和表达上
中国人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而西方人的表达则比较坦率。
[考点•聚焦]
本节介绍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没有和考纲直接对应的考点,但涉及语言运用得体这个考点,一般涉及拟写广告词,设计短信内容,敬辞与谦辞的应用等角度。学习这一节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感受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典例•探究]
(2015•四川高考)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②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比喻修辞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能力。写宣传语,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宣传语。宣传语,即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点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然后,紧扣宣传目的,即“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注意字数要求,运用比喻修辞来拟写即可。
【答案】 (示例)创业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尔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第三节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1.头脑里很乱。
——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刮北风飘雪片的天空。
2.他那天晚上睡得不好。
——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3.孙太太都快哭了。
——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含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比较上面三组句子,品味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词义的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分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口语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生活气息较浓,书面语色彩端庄郑重,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
二、词义的感情色彩 1.感情色彩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
2.褒义色彩表现的是肯定、赞许、喜爱的态度。
3.贬义色彩表现的是否定、贬斥、厌恶的态度。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还可以变化使用,如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等。
三、词义的形象色彩 词的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有时两个或几个词的所指对象相同,但因词的内部组成成分不同,就可能带上不同的形象色彩。在语言中,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和“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等。本节着重学习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引导学生辨析语言表达上的语体色彩、情感色彩、形象色彩等各种差异,学会正确地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以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典例•探究]
(2015•四川高考)《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语句的理解及语言表达简明、得体、鲜明的能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即能够“推己及人”。答题时紧扣这两句话的意思,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即可,注意要有理有据。
【答案】 (示例一)自己不想说的话,不强求他人说;自己不愿听的话,不强求他人听;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强求他人做。设身处地感受他人难处,推己及人避免强人所难。
(示例二)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白酒)
2.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汽车)
3.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处理器)
4.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电讯)
5.裁剪春夏秋冬,风行东西南北。(服装)
6.诱人的貌,迷人的音,醉人的心,喜人的价。(收音机)
7.药材好,药才好。(药品)
8.赤橙黄绿青蓝紫,天上长虹落人间。(彩电)
上面是一些精彩的广告词,你知道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
[知识•梳理]
课堂内容 知识精要
一、“同工”而“异曲” 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包括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
1.比喻:(1)含义: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打比方,一般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2)构成比喻的条件: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比喻可以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2.借代:(1)含义: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做代表”。(2)四种情况:以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称代通称;以具体代抽象。
3.比拟:(1)含义:把一种事物当成另一种事物加以描绘说明。(2)两种情况:拟人——把物当成人来描绘;拟物——把人或物当成另一物体来描绘说明。
二、“花样”可“百出” 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包括对偶、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粘连、镶嵌等。
1.对偶:将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起来,即对仗。
2.排比: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包括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类。
4.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5.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6.粘连:利用上下文的关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
三、“似与不似”之间 1.比喻和借代的区别:比喻是用与本体相似的另一事物来打比方,借代的两事物之间不能打比方。
2.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是打比方,比拟是“变脸模拟”。比喻句是判断形式句,比拟句是描述句。
3.借代、借喻和象征的区别:象征是指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借代所代的事物是确定的,象征所指向的事理相对来说是隐晦的、含蓄的。借代的本体和喻体间只有表面联系,象征的本体和征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借代是名词性的,只限于句子中;象征可扩大到整个句子,甚至全段、全篇;借喻一般可以补出省略的本体和连接词,象征则很难补出被象征物。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本节着重学习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本节内容涉及的考点较多,近年一般与扩写、仿写、图文转换、古代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等结合考查。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相传,北宋声誉斐然的文学家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拍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我们在选词炼句时,不妨学学古人,好好斟酌一番。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选词:准确、生动 1.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语。
2.生动:不要堆砌陈词滥调,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3.选词的其他要求: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形象生动。
4.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精心挑选关键词语,恰当使用修饰词语,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
二、炼句:简洁、连贯 1.简洁:抓住要害,切中事理。
2.连贯:上下文一个中心,上下句意思要统一衔接,前后要相互照应。
3.在文学写作中选择句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句式之间的关系:短句和长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常式句和变式句。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炼字”“炼句”这个考点。赏析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而“炼字”属于赏析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加以重视。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炼句”指锤炼诗句,试题中通常要求对指定的诗句进行赏析。前人论诗有“句乃诗之眼”之说,名篇之中不可没有格外精警动人的佳句。如我们所熟悉的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典例•探究]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湿”,是“打湿”的意思。“迷”,迷失。风露水汽浓重,似乎打湿了行云,使其凝滞不前;沙溪上,迷蒙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这两句描写的环境是阴冷潮湿的,营造的氛围是朦胧迷茫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环境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作者的心情也是凄凉、沉重、迷惘的。
(2)本题考查鉴赏词句,借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这里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