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26份)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1(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2(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3(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4(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5(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6(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1单元 《论语》选读 第1单元-7(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1(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2(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3(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4(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5(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6(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7(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3单元 《荀子》选读 第3单元(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4单元 《老子》选读 第4单元(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5单元 《庄子》选读 第5单元-1(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5单元 《庄子》选读 第5单元-2(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5单元 《庄子》选读 第5单元-3(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5单元 《庄子》选读 第5单元-4(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5单元 《庄子》选读 第5单元-5(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6单元 《墨子》选读 第6单元-1(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6单元 《墨子》选读 第6单元-2(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6单元 《墨子》选读 第6单元-3(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7单元 《韩非子》选读 第7单元-1(含答案).doc
《先秦诸子选读》落实提升:第7单元 《韩非子》选读 第7单元-2(含答案).doc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镇守边界的官
B.是知津矣 渡口
C.植其杖而芸 众
D.使子路反见之 拜见
【解析】 C项,“芸”是通假字,通“耘”,除草。
【答案】 C
2.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B.君子之至于斯也
C.子路从而后
D.鸟兽不可与同群
【解析】 A项,“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指妻子的父亲。B项,“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遗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解析】 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子路宿于石门。
【解析】 D项,状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答案】 D
5.(1)文学知识填空。
“四书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论语》是一部记载___________的书,它由____________编辑而成,共20篇。
【答案】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及弟子言行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2)名句填空。
①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
②四体不勤,____________,孰为夫子?
③____________,丘不与易也。
【答案】 ①来者犹可追 ②五谷不分 ③天下有道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伤于日月乎? 妨害
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引导
C.夫子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D.吾与点也 和
【解析】 D项,“与”读yù,赞许。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因为
B.舍瑟而作 舍:舍弃
C.为国以礼 为:治理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解析】 B项,“舍”应解释为“放下”。
【答案】 B
3.下列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曰能之,愿学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 B项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B.风乎舞雩,咏而归 风:吹风
C.鼓瑟希,铿尔 希:通“稀”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如:至于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更也,人皆仰之
D.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 B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C项,之:代词,他;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由,诲女知之乎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 A项,“彫”通“凋”;C项,“女”通“汝”;D项,“食”通“蚀”。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则远怨矣”的“远”不同的一项是( )
A.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D.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解析】 D项为名词的活用,例句及其余项为形容词活用。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解析】 B项,“而”,假设连词,如果;其余各项均是转折连词,作“却”讲。
【答案】 B
5.名句名篇填空。
(1)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归仁焉 句末语气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于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贫穷
D.能使枉者直 ……的人
【解析】 B项,“于”意为“给予”。
【答案】 B
2.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举直错诸枉
【解析】 D项,“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仁由己依靠
B.在家无怨古代大夫的家族
C.举直错诸枉邪恶的人
D.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全部
【解析】 D项,“举”意为“提拔”。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
A.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B.仲尼岂贤于子乎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管夷吾举于士
【解析】 D项与例句相同,都是介词,表处所,译为“从”;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B项,介词,表比较,译为“比”;C项,介词,表对象,译为“对”。
【答案】 D
5.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动。
(2)己所不欲,________。
【答案】 (1)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2)勿施于人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6~9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及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顺从)吾所好(hào)
B.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C.事思敬(恭敬),疑思问,忿思难(nán,难以控制),见得思义
D.闻义不能徙(xǐ,迁移、改变),不善不能改,是吾忧(忧虑、担心)也
【解析】 C项,“敬”,不怠慢、不苟且。“难”,nàn,祸患、后患。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臧武仲之知 B.闻义不能徙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富而可求也
【解析】 A项,“知”通“智”;C项,“要”通“约”;D项,“而”通“如”。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B.义然后取
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D.无適也,无莫也
【解析】 B项,“义”,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道义。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然?岂其然乎?(这样)成然之(认为……对)
B.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向)君子之于天下也(对于)
C.不以其道得之(正当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方法、谋略)
D.德之不修(修建)则修文德以来之(治理)
【解析】 D项,“德之不修”中的“修”意为“修养”。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予者商也 起:站起来
B.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三:三次
C.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反:类推
D.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后退
【解析】 A项,“起”应为“启发”;B项,“三”应为“多次”;D项,“退”应为“使……后退”。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代词“之”对其指代内容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三已之,无愠色 之:代令尹子文
B.闻斯行之 之:代听到的话
C.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之:代马
D.由也兼人,故退之 之:代由
【解析】 C项,“弃”的对象是“马”,而“违”的对象应是“齐国”。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斯行诸斯是陋室
B.必以告新令尹今以钟磬置水中
C.于吾言无所不说至于他邦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A项,连词,就/代词,这;B项,介词,“把”;C项,介词“对于”/介词,不译;D项,连词,却/连词,而且。
【答案】 B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B.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C.思而不学则殆
D.求也退,故进之
【解析】 A、B、C三项中无活用现象,D项中“进”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答案】 D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斯之谓与 ②何谓也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④起予者商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解析】 ①②均为宾语前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答案】 A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
B.不迁怒,不贰过 贰:重复
C.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偷:偷盗
D.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敬爱兄长
【解析】 C项,“偷”,不厚道。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今也则亡 D.出则弟
【解析】 A项,“女”通“汝”;C项,“亡”通“无”;D项,“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敬重年长之人。
【答案】 B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恭而无礼则劳 B.古之学者为己
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好仁不好学
【解析】 A项,古义为“不用礼来节制”,今义为“不讲礼节”;B项,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古义为“独自站立”,今义为“不依靠他人”。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B.贤贤易色
C.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D.鲤退而学《礼》
【解析】 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故交,老友”;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不偏爱”。
【答案】 D
5.名句填空。
(1)子曰:“十室之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答案】 (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2)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3)不迁怒 不贰过 (4)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二、阅读鉴赏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6~9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好犯上者,鲜矣 鲜:稀少
B.君子务本 务:致力,从事
C.弟子服其劳 服:服务
D.曾是以为孝乎 曾:竟然
【解析】 C项,服:承当。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动词,穿
B.斯速已矣 已:停止
C.则苗浡然兴之矣 之:代词,代“苗”
D.王知夫苗乎 夫:代词,那
【解析】 C项,“之”为语气助词,无意义。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河东凶亦然则苗浡然兴之矣
B.孰能与之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C.弃甲曳兵而走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解析】 A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动词,亲附;介词,跟。C项,均表修饰的连词。D项,连词,表转折;表顺承。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就:接近,走近
B.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如果
C.诚如是也,民归之 诚:如果
D.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油然:自然而然地
【解析】 B项,“其”,代词,那苗;C项,“诚”,果真;D项,“油然”,云盛的样子。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由:通“犹”,如同
B.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然:同“猝然”,突然
C.施从良人之所之 施:通“迤”,斜行
D.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餍:通“厌”,厌恶
【解析】 “餍”,吃饱。
【答案】 D
5.古文默写。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
【答案】 鸡豚狗彘之畜 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公孙丑①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寡人耻之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C.道芷阳间行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解析】 例句与A项均为意动用法。B、D两项,均为使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取得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投合
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
D.不夺不餍 餍:厌烦
【解析】 D项,餍:满足。
【答案】 D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 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C.何以利吾家 D.鸡鸣而起
【解析】 C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 B
5.下列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苟为后义而先利
B.何以利吾国
C.先生将何之
D.未之有也
【解析】 A项,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崩: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仁言:好听的话。
【解析】 D项,仁言:宣扬仁的言论。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夫然后之中国
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解析】 C项,终身:一辈子。A项,然后:这样以后/连词,接着某种动作之后。B项,然而:两个词,这样,却/连词,表转折,可是。D项,中国:中原地区,文中指国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答案】 C
3.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B.贼义者谓之残
C.为丛驱爵者,鹯也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
【解析】 C项,“爵”通“雀”。
【答案】 C
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非人之所能为也
B.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C.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D.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解析】 C项,“之”,此处为动词,“到”。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件事)
C.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收紧)
D.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法度、标准)
【解析】 B项,诸,兼词,“之乎”。
【答案】 B
2.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齐王)曰:“可得闻与?”
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解析】 A项,“闻”,使动用法;C项,第一、三个“乐”,名词用作动词;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B.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C.盖《徴招》《角招》是也
D.畜君何尤
【解析】 A项,“害”通“曷”,何时,何日;C项,“招”通“韶”;D项,“畜”通“慉”,喜欢。
【答案】 B
4.对下列加点虚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②则齐国其庶几乎
③王语暴以好乐④暴未有以对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②分别为代词和表揣测语气的副词,③④分别为介词“把”和连词“来”。
【答案】 C
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从兽无厌谓之荒
A.暴见于王 B.何以能田猎也
C.未之有也 D.畜君者,好君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奚暇治礼义哉 治:治理
B.与禽兽奚择哉 择:选择
C.舜为法于天下 法:榜样
D.则君子不患矣 患:患难
【解析】 A项,“治,”学习。B项,“择”,区分、区别。D项,“患”,担心。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黎民不饥不寒
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解析】 B项,“黎民”指百姓。古今意义相同。A项,“亲戚”古义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属。今义指和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所以”古义为“……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D项,“至于”古义指推广到,达到,今义是一个连词,指另提一事。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B.其横逆由是也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解析】 A项,“亡”同“无”,B项,“由”同“犹”,D项,“畔”通“叛”。C项,很可能误以为“罔”通“网”,其实“罔”本身就有陷害的意思。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如是,孰能御之其横逆由是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表疑问,何)乎长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充满)于天地之间
B.行有不慊(怀恨、遗憾)于心,则馁(萎靡不振)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干枯)矣
C.宋人有闵(同情)其苗之不长而揠(拔起)之者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除草)苗者也
D.行拂(违背)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竟然)益其所不能
丈夫之冠(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也,父命之
【解析】 B项,“慊”,快心,满意。C项,“闵”,忧虑。D项,“曾”,同“增”。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B.岂不诚大丈夫哉
C.所以动心忍性 D.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 A项,“丈夫”,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的配偶。C项,“动心”,古义是“使心受惊动”,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D项,“然后”,古义是“这样以后”,今义是“接着”。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解析】 A项,“衡”通“横”。B项,“曾”同“增”。C项,“慊”通“惬”。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饿其体肤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空乏其身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由外铄我也 铄:自外至内熔化
B.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居:居住
C.强恕而行 强:竭力,尽力
D.舍正路而不由 由:经由,走
【解析】 B项,居:居心,动词。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不属于人应有的)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将要掉到井里面)
C.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不用心想)
D.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省自己)
【解析】 A项,“非人”,应为“不是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戒之曰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C.若火之始然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解析】 A项,“戒”同“诫”,求取;C项,“然”同“燃”;D项,“内”同“纳”。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解析】 C项,“所以”表原因,因为;其余各项均作“靠,用来,凭借”讲。
【答案】 C
5.名句填空。
(1)以不忍人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恶:厌恶
B.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瑳:通“磋”,切磋
C.彼作矣,文王康之 作:建筑房屋
D.君子者隆礼尊贤而王 王:君王
【解析】 D项,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B.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
C.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
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
【解析】 A项,无通假字/通“尝”;B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C项,均通“智”;D项,均无通假字。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
B.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进也
C.治乱天邪禹以治
D.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解析】 A项,前一个“怪”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解析】 A项,“见”同“现”。B项,“亡”通“妄”,荒谬。C项,“知”通“智”。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 形:形状
B.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C.慎终如始 慎:慎重
D.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解析】 A项,“形”应为“对照”“比较”的意思;B项,“伐”应为“夸耀”的意思;C项,“慎”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慎重对待”。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死也坚强为大于其细
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物或恶之
C.故有道者不处知足者富
D.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
【解析】 A项,代词,“他”/代词,“它的”;B项,形容词,“丑”/动词,“厌恶”;C项,均为“……的人”;D项,形容词,“刚强”/形容词,“坚定”。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②吾无与言之矣
B.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而君幸于赵王
C.①今臣亡国贱俘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①子何为者邪
②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
【解析】 D项,均为宾语前置;A项,①为被动句,②为省略句;B项,①为判断句,②为被动句;C项,①为判断句,②为状语后置。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处穷闾阨巷 穷:贫穷
B.履危石 危:危险
C.惠子相梁 相:辅佐
D.益车百乘 益:增加
【解析】 A项,“穷”应为“偏僻”之意;B项,“危”应为“高”之意;C项,“相”应是名词作动词,为“做国相”之意。
【答案】 D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说之,益车百乘
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C.骛扬而奋鬐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解析】 A项,“说”通“悦”。B项,“恂”通“瞬”。C项,“鬐”通“鳍”。
【答案】 D
4.对下列加点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离而腊之 ②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③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⑤欲代子相 ⑥日凿一窍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⑤名词活用为动词,②③⑥名词作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而爝火不息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而御六气之辩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培”通“凭”。②“息”通“熄”。④“辩”通“辨”。⑤“而”通“能”。⑥“辩”通“变”。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解析】 A项,“不过”的意思是“不超过”,而在现代汉语中“不过”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B项,“果然”的意思是“吃饱的样子”,而在现代汉语中“果然”的意思是“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无力”的意思是“没有力量”,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文章”的意思是“错杂的花纹”,而在现代汉语中“文章”指“作品,著作”。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以六月息者也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C.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D.奚以知其然也
【解析】 A项,介词,用。B项,介词,把。C项,目的连词,译作“来”。例句与D项均为介词,“凭”。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南冥者,天池也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解析】 C项,南:名词活用为动词,往南飞。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灌:注入
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向东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眼睛
D.以为莫己若者 莫:没有
【解析】 C项,面目:脸色。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穷众口之辩
【解析】 A项,“虚”通“墟”;B项,“卒”通“萃”;C项,“豪”通“毫”。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B.乃知尔丑
C.是非坎井之蛙与 D.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解析】 A项,“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河流。B项,“丑”,古义:鄙陋。今义:丑陋、难看。C项,“是非”,古义:是,这;非,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答案】 D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足以举其大 举:拿、用
B.而水弗为加益 加:更加、愈加
C.且夫擅一壑之水 擅:占有、据有
D.是直用管窥天 直:仅仅、只不过
【解析】 A项,举:全、尽。
【答案】 A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以为莫己若者 ③莫大于海 ④自以比形于天地 ⑤而受气于阴阳 ⑥我之谓也 ⑦闻道百 ⑧又奚以自多
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B.①④⑥/⑤⑦/③/②⑧
C.①④/②⑥⑧/③⑤/⑦
D.②④⑥/⑤⑦/①/③⑧
【解析】 ①④被动句,②⑥⑧宾语前置句,③⑤状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梓庆削木为①
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弟子厌观之 厌:满足
B.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国:国家
C.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旁:通“方”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 杀:使动用法,使……被杀
【解析】 B项,国:国都。
【答案】 B
2.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因杖策而去之
A.籍吏民,封府库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我得兄事之
【解析】 D项,名词作状语,例句与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
B.而不以害其生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犹之可也勿言之矣
D.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解析】 A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的;B项,均为介词,因为;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代“栎社树”;D项,介词,被/介词,跟。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B.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C.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D.虽贵富不以养伤身
【解析】 A项,“尊”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把……看得尊贵”之意,而B、C、D三项中“苦”“累”“伤”均为使动用法,有“使……受苦”“使……劳累”“使……受伤”之意。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事之以犬马而不受
B.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所以善吾死也 善:善待
B.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 济:拯救
C.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信:信任
D.有过不罪,无功受赏 罪:过错
【解析】 D项,罪:处罚。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吾与孔丘,非君臣也
B.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果以恶骇天下
C.女恶之乎予何恶
D.刖者之屦,无为爱之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解析】 A项,第一个“君”译为“主宰、统治”,动词;第二个“君”译为“君主”,名词。B项,第一个“以”为连词,“来”;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恶”都译为“厌恶”,动词。D项,第一个“爱”译为“爱惜”;第二个“爱”译为“喜爱”,都是动词。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子环而泣之
B.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C.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
D.恐吾无其实
【解析】 A项,“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是“男人的配偶”的意思;B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C项,“踊跃”是“跳跃”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踊跃”是“形容情绪热烈”的意思;D项,“其实”是“这种实名”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的意思。
【答案】 B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代水)
B.子祀曰:“女恶之乎?”(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所以善吾死也 善:善待
B.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 济:拯救
C.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 信:信任
D.有过不罪,无功受赏 罪:过错
【解析】 D项,罪:处罚。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吾与孔丘,非君臣也
B.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果以恶骇天下
C.女恶之乎予何恶
D.刖者之屦,无为爱之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解析】 A项,第一个“君”译为“主宰、统治”,动词;第二个“君”译为“君主”,名词。B项,第一个“以”为连词,“来”;第二个“以”为介词,“因为”。C项,“恶”都译为“厌恶”,动词。D项,第一个“爱”译为“爱惜”;第二个“爱”译为“喜爱”,都是动词。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子环而泣之
B.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C.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
D.恐吾无其实
【解析】 A项,“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妻子”是“男人的配偶”的意思;B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C项,“踊跃”是“跳跃”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踊跃”是“形容情绪热烈”的意思;D项,“其实”是“这种实名”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的意思。
【答案】 B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代水)
B.子祀曰:“女恶之乎?”(代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A.君臣不惠忠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是以仁者非之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解析】 例句与B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惠”,名词活用为动词,“尽忠”。C项,“非”,意动用法,以……为非。D项,“礼”,名词作动词,“礼遇”。
【答案】 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 非:认为……不对
【解析】 C项,“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贵必敖贱 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④教驯其臣 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⑥破碎乱行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特上弗以为政
B.是以不惮举其国
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D.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解析】 A项,古义:“以之为”的省略。今义:认为。C项,古义:侍卫人员。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动词,控制。D项,古义:表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B.不知黑白之辩
C.若以此说往
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解析】 B项,“辩”通“辨”,分别。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不仁兹甚②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B.①若以此说往②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C.①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②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D.①众闻则非之②大为非攻国
【解析】 A项,副词,厉害、严重/动词,超过、胜过;B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C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D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众闻则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
B.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C.若以此说往以亏人愈多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则是本失其所欲 B.以官服事授之政,西土服
C.今上举义不辟远举公义,辟私怨 D.有能则举之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解析】 A项,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讲。B项,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服”作谓语,是动词,当“被征服”讲。C项,两个“辟”都是动词,通“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除”讲。D项,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
【答案】 D
2.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③四鄙之萌人闻之 ④美章而恶不生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解析】 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不义不富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解析】 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答案】 C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B.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C.乐羊以有功见疑
D.其子所以反者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请”通“情”;D项,“反”同“返”。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构木为巢,以辟群害 B.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厚者为戮而身为宋国笑 D.而民悦之而自知其益富
【解析】 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当世之事”;C项,均为介词,“被”;D项,因果连词,于是就、因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B.而自知其益富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C.曩将罪之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
D.举烛,非书意也故先王有郢书
【解析】 A项,前一个“度”带了宾语“其足”,是动词,当“用工具丈量”讲;后一个“度”作“持”的宾语,是名词,当“尺码”讲。B项,前一个“益”带了宾语“富”,是动词,当“增加”讲;后一个“益”修饰“信”作状语,是副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