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920+15650+24510字。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第11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
  3.情感目标
  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要点
  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考纲 明确考纲:
  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等) 阅读了解考纲 明确考纲,使复习有针对性
  (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处:(3分)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2分)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
  ……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第11课时文言断句课堂训练
  (说明:文言断句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
  1.(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②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4)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
  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
  2.(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第11课时文言断句限时测试
  (时间:45分钟,分数:30分)
  (说明:①文言断句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②只计文言断句考点试题分数,每小题5分。)
  1.(2016届贵州遵义四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宋汝为,字师禹,丰县人。靖康元年,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汝为思报国家及父兄之仇。建炎三年,金人再至,谒部使者陈边事,遣对行在①。高宗嘉纳,特补修武郎,奉国书副京东运判杜时亮使金。
  时刘豫节制东平,丞相吕颐浩因致书豫。汝为行次寿春,遇完颜宗弼②军,不克与时亮会,独驰入其壁,将上国书。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③。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命往见豫,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乃至京师,濒死者数四。
  豫僭号④,汝为持颐浩书与之,开陈祸福,勉以忠义,使归朝廷。豫悚而立曰:“使人!使人!使豫自新南归,人谁直我,独不见张邦昌之事乎?业已至此,夫复何言。”即拘留汝为。然以汝为儒士,乃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
  绍兴十三年,汝为亡归,作《恢复方略》献于朝,且曰:“今和好虽定,计必背盟,不可遽驰。”时秦桧当国,置不复问。高宗忆其忠,特转通直郎。
  久之,有告汝为于金人以蜡书言其机事者,大索不获,寻知南归。桧将械送金人,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杨企道者遇之溪上企道曰必奇士也。款留之,见其议论英发,洞贯古今,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企道益惊,遂定交,假僧舍居之。
  桧死,汝为曰:“朝廷除此巨蠹,中原恢复有日矣。”企道劝其理前事,汝为慨然太息曰:“吾结发读书,奋身一出,志在为国复仇,收还土宇,颇为诸公所知,命缪数奇,轧于权臣,今老矣,新进贵人,无知我者。”汝为尚气节,博物洽闻,饮酒至斗余,未尝见其醉,或歌或哭,涕泪俱下。
  (选自《宋史•宋汝为传》,有删节)
  【注】①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完颜宗弼:金兀术。③僇辱:僇lù,羞辱。④僭号:冒用帝王称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犯京师,阖门遇害      阖门:全家。
  B.时秦桧当国                当国:主持国事。
  C.见其议论英发              英发:抒发。
  D.靖康间离乱事历历言之      历历:清晰准确的样子。
  (2)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B.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 / 望之如神仙 / 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C.汝为身长 / 七尺疏眉 / 秀目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遇之 / 溪上企道曰 / 必奇士也
  D.汝为身 / 长七尺 / 疏眉秀目 / 望之 / 如神仙 / 杨企道者遇 / 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汝为在寿春单独将国书交给宗弼,宗弼盛怒,宋汝为临危不惧;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后到了京师。
  B.宋汝为先向高宗皇帝面陈边事,得到赞许;宋汝为逃回南宋后向朝廷献《恢复方略》,当时秦桧掌管国事,《恢复方略》被搁置不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