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教时,约3400字。 教案体现新课程新理念,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发展学生能力。
《呐喊》自序
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意义
3. 理解课文中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2
教学难点 金心异与鲁迅的一段谈话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回顾过去学过的鲁迅作品
《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
二. 鲁迅及《呐喊》(打印后发给学生)
1作者介绍
.鲁 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2.时代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崩溃,屡受列强的侵略而无力抵抗,但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思想的惯性,使中国社会各阶层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优势地位,他们承认列强船坚炮利,却看不到思想意识形态的落后,带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所以他们提倡以夷之技制夷。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这种思想的必然。科学救国论成为维新的主流,而不愿从思想、文化等精神方面反省中国,鲁迅想通过学医救国的思想,正是当时这种社会主流思潮的反映。
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日俄战争中兴高采烈的看客“赏鉴”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