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0)民?贵(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阶段质量检测:(1)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阶段质量检测:(2)高考仿真检测(1)(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阶段质量检测:(3)高考仿真检测(2)(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阶段质量检测:(4)高考仿真检测(3)(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阶段质量检测:(5)高考仿真检测(4)(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2)人和(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4)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5)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6)有无相生(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7)无端崖之辞(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8)鹏之徙于南冥(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9)东海之大乐(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0)尊生(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1)恶乎往而不可(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2)兼爱(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3)非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4)尚贤(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5)郑人有且买履者(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6)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2)当仁不让于师(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6)有教无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8)王好战请以战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时跟踪检测:(9)王何必曰利(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一) 模块综合检测
  第Ⅰ部分 阅读题(共计55分)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每题2分,计10分)
  (一)阅读本段,回答1~3题。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昭公知礼乎(懂得)
  B.揖巫马期而进之(作揖)
  C.君取于吴,为同姓(攻取)
  D.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袒护)
  解析:选C C项,“取”同“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揖巫马期而进之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析:选D 例句和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解释为“如果”。A、B两项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为连词,表转折。
  3.对“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一句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的矛盾。
  B.孔子不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并巧妙地解决了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的矛盾。
  C.孔子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但不承认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存在矛盾。
  D.孔子不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也不承认宗法等级与礼数规矩之间存在矛盾。
  答案:A
  (二)阅读本段,回答4~5题。
  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
  ……
  阶段质量检测(二) 高考仿真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部分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若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13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13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
  B.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解析:选C 监御史与郡守、郡尉的地位关系,原文只有“并称”之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对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C.“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
  D.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事》,建立了举报箱制度。
  解析:选D 举报箱制度出现在汉宣帝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B.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解析:选C “见知故纵之法”是为了促进上下级官员之间的互相监督、举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
  ……
  阶段质量检测(四) 高考仿真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部分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涵养我们的“精神道统”
  一位诗人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物质财富可以满足生存需要,但是精神庙宇才能安放心灵。一个国家,要有共同捍卫的信念天空;一个社会,要有一起坚守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人,在满足口腹之欲后,也应深沉呼唤更加富足而充实的人生。
  “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信仰,否则社会上什么‘恶性肿瘤’都会长出来”,有志之士的呼吁,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精神需求。如车轮围绕中轴才能转动,苍鹰振动双翼才能飞翔,社会拥有核心价值观,才能产生具有凝聚力的强大磁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的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和行为操守。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精神道统”,人们得以从中寻求生命意义,寄托终极关怀。
  中华文化向来崇德尚义,孔子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5 000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敬畏,也有“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理想情怀。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价值取向,己达达人、兼善天下的行为方式。
  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的同时,拜金主义在一些人那里颇有市场,一些传统道德价值受到挑战,一些价值底线被弃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物欲追求,毒奶粉、地沟油带来的良心失守……如果利益的巨浪吞噬价值关怀,那么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尽头,必然是良知的出局和信任的崩塌。
  在哲人看来,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是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一些经济学家更看重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力量,认为“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的确,缺少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就可能异化为巧取豪夺的原始丛林;没有公正法治,现代社会也可能堕落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今天,随着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富裕起来之后的价值追问,更加峻切地摆在国人面前;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出国旅游,能否用自己的行为,展示一个大国的文明?汽车时代,能否遵守规则,让社会多一份法治意识?网络普及,能否尊重隐私,向他人释放出诚信和友爱?从这些点滴努力中,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何尝不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总有一种情怀,能够让人超越争名逐利;总有一种追求,能够让人忽略一时得失;总有一种感动,能够让人不禁潸然泪下。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的力量可以弥补物质的不足。物质丰裕的时代,精神的星光则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去拥抱一个更加丰盈的人生,收获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精神道统”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属于“精神道统”这个范畴。
  B.“精神道统”以明辨是非、评判美丑、权衡得失为基本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性、行为操守。
  C.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只有人人去努力,讲文明,遵守规则,尊重隐私等,方能获得自我升华。
  D.悠久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道统”,孕育出中华儿女崇德尚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解析:选B 偷换对象,应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另外,“以……为基本标准”的表述错,应为“是……的基本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某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良知失守。
  B.华夏文化崇德尚义,儒家思想关于“义”的观点态度可以证明这一点。
  C.现代社会的最大危机是没有良知的快乐、没有是非的知识、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原则的政治。
  D.涵养我们时代的“精神道统”,一个人能够获得自我升华,一个国家也能实现从物质现代化向精神现代化的飞跃。
  解析:选C 文中说“在哲人看来”。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说“精神的星光能照耀我们走得更高更远”的一项是(  )
  A.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
  ……
  课时跟踪检测(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是鲁孔丘与
  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解析:选B B项中的“与”通“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镇守边界的官)
  B.是知津矣(渡口)
  C.植其杖而芸(众)
  D.使子路反见之(拜见)
  解析:选C C项中的“芸”通“耘”,除草。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子路行以告
  B.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C.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是鲁孔丘与
  D.植其杖而芸见其二子焉
  解析:选D D项,均为代词,他的。A项,前为介词,用;后为介词,把。B项,前为结构助词,的;后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为代词,这样;后表判断。
  4.与“欲洁其身”中“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B.父异焉
  C.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D.见其二子焉
  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A、B、C均为意动用法。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