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小题,约13690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庄子》选读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下列对文章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些诗意的光辉;“诗哲”则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老子》。
  B.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峰。
  C.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诗歌。
  D.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䴙传
  崔䴙,字长孺,清河东武城人也。父休,魏七兵尚书①,赠仆射。状貌伟丽,善于容止,少有名望,为当时所知。初为魏世宗挽郎②,释褐太学博士。永安中,坐事免归乡里。
  高祖于信都起义,归焉。高祖见之,甚悦,以为谘议参军。寻除给事黄门侍郎,迁将军、右光禄大夫。高祖入洛,议定废立。太仆綦俊盛称普泰王贤明,可以为社稷主。䴙曰:“若其明圣,自可待我高王,徐登九五。既为逆胡所立,何得犹作天子。若从俊言,王师何名义举?”由是中兴、普泰皆废,更立平阳王为帝。以建义功,封武城县公,邑一千四百户,进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仍领黄门郎。
  䴙居门下,恃预义旗,颇自矜纵。寻以贪污为御史纠劾,因逃还乡里,遇赦始出。高祖以䴙本预义旗,复其黄门。天平初,为侍读,监典书。寻除徐州刺史,给广宗部曲三百、清河部曲千人。䴙性豪慢,宠妾冯氏,假其威刑,恣情取受,风政不立。初䴙为常侍,求人修起居注。或曰:“魏收可。”䴙曰:“收轻薄徒耳。”更引祖鸿勋为之。既居枢要,又以卢元明代收为中书郎,由是收衔之。及收聘梁,过徐州,䴙备刺史卤簿③而送之,使人相闻魏曰:“勿怪仪卫多,稽古④之力也。”收报曰:“白崔徐州,建义之勋,何稽古之有!”䴙自以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