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80个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李树锐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以本文为例,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结合同学们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引语:
  “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是整个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感。文题大气磅礴,令人振奋。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1、探究每一个自然段的段意,举例说明整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一部分也分为两层。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
  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