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囚绿记》
  1《囚绿记》课件.ppt
  《囚绿记》导学案.doc
  《囚绿记》教案.doc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2、 体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3、 学习象征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陆蠡。
  当代诗人顾城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题目是“囚绿记”,意思是“记叙囚绿的过程”,“囚绿”体现在文章的哪些章节?“绿”在被囚之前和之后又与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根据以下几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绿”是指什么?(常春藤)
  2、文中哪几段写囚绿?(8-12)
  3、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文章开篇就讲述了他因为爱那片绿影而选择了一间并不是很好的房间)
  4、作者最终把绿彻底“囚”牢了吗?(后来把绿释放了,文章的倒数第二段。)
  5、离开了绿,作者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怀念,文章的最后一段“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我们沿着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历程,可以将文章思路归纳为:
  爱绿(1-7)——囚绿(8-12)——释绿(13)——怀绿(14)
  可以说每一步都是作者感情的深化,曲折有致地表现了他热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一浪又一浪地把热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三、 具体赏析
  1、 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样喜爱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7段,找出表现作者爱绿的关键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主畅谈)
  因为在作者眼中“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欢绿,他“欢喜看草绿”“留恋于这片绿色。”他“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而且,“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唯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绿色,让作者如此痴迷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8—12段,“囚绿”这一部分,找出被囚前后表现绿藤的生长状况的句子并概括出它的特点。
  绿   囚禁前: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囚禁后: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
  ……
  《囚绿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生于1908年,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陆蠡不仅文章优美,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巴金老人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2、写作背景 :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囚绿记》写于1938年,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