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一单元《论雅俗共赏》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外国诗二首》(一)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春末闲谈》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古瓷器》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汉家寨》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祸兮福兮》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论民本》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论修身》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神游物外》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一单元《鲁滨孙漂流记》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第一单元《谈中国诗》达标训练.doc
2016—2017学年语文版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二单元《外国诗二首》(一)达标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耸 准备就序 适当(dànɡ) 泾渭分明(jìnɡ)
B.撤销 黄梁一梦 戏谑(nuè) 汗流浃背(jiā)
C.冒然 连绵不断 挫折(cuò) 影坛绯闻(fěi)
D.宽敞 好高骛远 渐染(jiān) 徇私舞弊(xùn)
解析:选D。A.序—绪,“泾”读“jīnɡ”。B.梁—粱,“谑”读“xuè”。C.冒—贸,“绯”读“fēi”。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随意游玩)
伴随着水仙翩然起舞(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B.波浪在旁边喧腾(喧闹沸腾)
当我心神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C.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连续不断地)
仅仅是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不注意地看一下)
D.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形容轻快地跳舞)
从蓝天吹来和煦的微风(温暖)
解析:选C。C项,“一瞥”,是“很快地看一下”,这里突出的是诗人看到水仙花后的激动、喜悦,强调的重点是“看的时间短、速度快”;如果解释为“不注意地看一下”与诗人描写的整个情境就不吻合了。
3.下列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大理石像凝视着我:/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B.桃金娘悄然无语,月桂高耸
C.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
D.辉映着,闪烁着,连绵不断/就像银河里的星星
解析:选D。A.把“大理石像”当作人来写,“凝视”和询问都是人的动作、语言;B.把“桃金娘”当作人来写,“悄然无语”是人的神态;C.把“水仙”当作人来写,“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是典型的人物情态;D.是比喻(明喻),把众多的水仙比作“银河里的星星”,不是拟人。
4.下面对《外国诗二首(一)》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迷娘曲》的作者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长篇小说《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所作抒情诗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是德国诗歌的瑰宝。他的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B.《迷娘曲》是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对话描写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挚感情,还让本诗产生了神秘性、内涵的复杂性和解读的多样性。
C.《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他主张以自然清新的诗风、日常质朴的语言开掘人的内心世界。
D.《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诗人孤独地漫游世界和千万朵水仙安定、欢乐而美好的世界,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选A。《浮士德》不是长篇小说,是诗剧。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8题。
西风颂
雪莱 查良铮/译
一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
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
……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一单元《论雅俗共赏》达标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蜕变(duì) 李翊(yì) 寒碜(chen)
B.迁就(qiān)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C.有同嗜焉(shì) 譬如(pì) 颐和园(yí)
D.奴婢(bì) 鞭笞(chī) 衣钵(bō)
解析:选A。“蜕”读“t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赏奇析疑 配合 笔记 出奇治胜
B.一语破的 蜂拥 悔淫 出奇不意
C.人之常情 买账 凑合 持之一恒
D.迫不及待 词谱 倒退 披沙拣金
解析:选D。A项,治—制。B项,悔—诲,奇—其。C项,一—以。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________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__,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解析:选A。“坏习惯”与“不很好”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所以排除“虽然”。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用于抽象事物。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用于具体事物。表现:表示出来。表示:用言语行为显出思想、感情、态度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物)详尽而深入。精确:非常准确,非常正确。结合语境进行选择即可得出答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关报道披露,由于长期管理缺位、过度采挖,导致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B.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C.在刚刚结束的WTA年终总决赛上,李娜实现了自己在本赛季开始时就定下的目标——世界排名升至第三位,这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选手在网球历史上的最高排位。
D.南京市主要领导否决了环保部门提出的青奥会期间是否实行普通汽车单双号限行的方案,要求“保障青奥,不扰民”。
解析:选C。A项滥用介词,缺少主语,去掉“由于”。B项并列不当,应改为“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D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是否”。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
……
2016—2017学年语文版高二语文语文版《必修五》
第一单元《谈中国诗》达标训练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辩别 争辩不休 措置 参差错落
B.妨碍 防患未然 忍耐 俗不可耐
C.简陋 因陋就简 隐诲 诲淫诲盗
D.纯粹 出类拔粹 逻辑 沐猴而冠
解析:选B。A.辩别—辨别。C.隐诲—隐晦。D.出类拔粹—出类拔萃。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真正的写实,是要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现,而不是用“生活”去________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有些作品虽然“生活气息”很浓,写农村的老屋、农民的吃食等等,看上去都________、栩栩如生,但那其实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老屋和吃食,更像是一种民俗式的文学________,而与真正的中国现实________没什么关系。
A.填写 入木三分 调查 反正
B.充实 谨小慎微 体验 然而
C.填补 无微不至 考查 竟然
D.填充 细致入微 考察 反而
解析:选D。填写:在表格、契据等的空白处,按照格式写上必要的文字或数字。充实:使充足;富足。填补:补足空白。填充:填补(某个空间)。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议论、见解很深刻。谨小慎微:非常小心。无微不至: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细致入微:指描写、表演非常细腻,细小之处也充分表现出来;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调查: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现场)。体验: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实地观察调查。反正: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然而”“竟然”表转折。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B.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解析:选A。A.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B.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也说“如沐春风”。这里属望文生义。D.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这里属望文生义。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实际上语言文字究竟是不免要用的一种“方便”,记录的文字自然越近实际的、直接的说话越好。
B.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
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D.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解析:选A。B.冒号改为破折号;C.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外;D.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