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11090字。
第一专题 复习检测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理性
张 荣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记者博爱和心灵善良的体现,也是记者拥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采访报道中,记者对报道的人和物,倾注人文关怀,向读者和新闻人物传达社会的善良和美好,是一个优秀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
如今,无论是打开报纸,还是电视,都能看到充满温情的人文关怀的报道。诸如地震后,新闻媒体对受灾群众艰难生活的关注,对每个感动瞬间的报道,很多让人潸然泪下。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说过:“一个人给世界增添一点善良,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如果每一位记者都能悲天悯人,同情那些不幸的人,帮助那些弱者,我们的媒体就能成为人文关怀强有力的宣传者和坚定的实践者,让人世间拥有更多和平、安宁与爱。
在“三贴近”原则的要求下,各地媒体纷纷把目光对准了弱势群体,使他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媒体可以树立形象,甚至声名远播;而弱势群体通过报道,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者出于同情,往往着重报道弱势者的艰难困苦,有意忽略一些新闻事实,正是这种忽略,让善意的帮助变了味。
某地一对贫困夫妇生下了罕见的五胞胎,很多媒体纷纷报道,希望人们伸出援手,帮助这一家。不久,这个贫苦的家庭被曝出,由于这对夫妇求子心切,在原本已经生育了孩子后,又服用药物生下了五胞胎。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在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今天,很多困难家庭都是严重超生,甚至有三四个孩子。或是不到法定年龄结婚,导致贫困,新闻媒体为了让他们得到帮助,往往对此避而不谈。
众所周知,掌握话语权的记者,可以通过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报道方式的灵活运用,甚至报道规模的把握,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些事件上,激发其情感,诱导其行为。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媒体对舆论的引导是一种主观意志附着于客观事实的产物。
无限地接近事实真相是新闻记者天然的使命。作为媒体从业人员的记者,在报道中秉持的倾向和情感应该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尊重所有的事实和事实的所有细节。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须。
在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消息也越来越灵通,也更善于分辨和思考,信息不对称的封闭时代已经过去,真相终究会被揭开。因此,我们不能低估社会公众的判断力。
媒体先天拥有观察与质疑的本领,观察生活中不易被发现的问题,质疑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而在道德层面拥有先天的权威性。这就更要求媒体在传达公众意见的同时,注重自我职业约束和道德考量,否则极易导致公信力的坍塌。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社会问题带着明显的时代烙印,是特殊现象。媒体作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一阶段应发挥特有的社会作用,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新闻的真实性关系到媒体的信誉度和公信力。媒体要担当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实性原则。因此,在采访报道中,记者不仅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还要认识到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业务水平高,才能将事情的本来面目呈现给读者,让读者看到事情的真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可以向读者和新闻人物传达社会的善良和美好。
B.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可以让人们关注灾区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从而得到社会的帮助。
C.新闻媒体成为人文关怀的实践者和宣传者,必将让世间获得更多和平、安宁。
D.作为掌握话语权的记者,不可以因为同情而将人文关怀进行无限度地放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着博爱、善良的心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
B.媒体把目光对准弱势群体,既是“三贴近”原则的要求,也可以树立媒体形象。
C.在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已无法封闭,过去的历史真相将被揭开。
D.因为媒体在道德层面拥有先天的权威性,所以媒体人应注重职业约束和道德考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的天职就是要能悲天悯人,同情弱者,帮助不幸的人,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完善。
B.媒体人可以通过先入为主,把自己的主观意志附于客观事实上,从而来引领舆论的导向。
C.媒体人不能低估社会公众的判断力,所以一定要坚守职业操守,否则会导致公信力的坍塌。
D.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很多问题都印上了时代特殊的烙印,所以媒体宣传要兼顾社会责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景泰五年五月,钟同上奏请复储。越二日,纶亦抗疏陈修德弭灾十四事。其大者谓:“内官不可干外政,佞臣不可假事权,后宫不可盛声色。”又言:“孝弟者,百行之本。愿退朝后朝谒两宫皇太后,修问安视膳之仪。更请复汪后于中宫正天下之母仪还沂王之储位定天下之大本如此则和气充溢灾沴自弭。”疏入,帝大怒。时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