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440字。

  2017年3月13日    杂记类文言文(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茂先坐与论说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若二十年外书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                毕礼而归之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B项的“若”,第一句做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做动词,“好像”之意。A项的“与”都做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做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做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技巧点拨
  1.看语法。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上题D项中的“而”的前后,“拜”“去”“毕礼”“归”都是动词,“而”在这里是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2.看句式。主要指文言特殊句式。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3.看语气。从句子的语气上判断虚词的意思。如《庄子·逍遥游》中的“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是一个选择疑问句,“其”在这里表示选择,“是……还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游》,可联系作答。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段中“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其后可断开;动词“寝”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开;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开;“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开。
  技巧点拨
  1.通读文段,明白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想正确断句,要先把相关文段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2.语法关系,断句关键。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要注意联系自己掌握的语法关系来断句。一般而言,动词的前后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有宾语。如上题,“高丽入贡”中动词“入”的前后不能断开。
  3.专有名词,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国名、官职名、地名等,中间不能断开。如上题,“宰相”是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
  4.虚词位置,断句标志。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盖、若夫、至若、凡、且夫”等发语词,常用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欤、焉、耶”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明确了虚词的位置,就有助于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